馬頭娘的傳說故事
馬頭娘是中國神話中的蠶神。相傳是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美麗的民間桑蠶傳說,流傳年代久遠,地域廣泛。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故事
中國神話中的蠶神。相傳是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據《通俗編.神鬼》引《原化傳拾遺》記載,古代高辛氏時,蜀中有蠶女,父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馬。其母誓言:誰將父找回,即以女兒許配。馬聞言迅即賓士而去,旋父乘馬而歸。從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知其故,怒而殺之﹐晒皮於庭中。蠶女由此經過,為馬皮捲上桑樹,化而為蠶,遂奉為蠶神。
意思是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個姑娘的父親外出不歸。姑娘思父心切,立誓說如果誰能把父親找回來,就以身相許。家中的白馬聽後,飛奔出門,沒過幾天就把父親接了回來。但是人和馬怎能結親?這位父親為了女兒,就將白馬殺死,還把馬皮剝下來晾在院子裡。不料有一天,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又過幾日,人們發現,姑娘和馬皮懸在一棵大樹間,他們化為了蠶。人們把蠶拿回去飼養,從此開始養蠶歷史。那棵樹被人們取“喪”音叫做桑樹,而身披馬皮的姑娘則被供奉為蠶神,因為蠶頭像馬,所以又叫做“馬頭娘”。
《山海經.海外北經》和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中亦載有相關傳說。
身世猜測
《中國絲綢文化》一書中的兩首民謠,稱蠶桑之神馬明王菩薩***也作馬鳴王菩薩***出生地在義烏或東陽。有道是“山歌無假戲無真”,這些桑蠶歌謠經千百年來口碑相傳積澱了許多民俗文化內涵,在相當程度上是歷史經濟和風俗文化的反映,因而頗有深入探討與研究的價值。
《馬明王》流傳在海寧一帶。“馬明王菩薩到府來,到你府上看好蠶。馬明王菩薩出身處,出世東陽義烏縣。爹爹名叫王伯萬,母親堂上王玉蓮……”可惜此詩對馬鳴王菩薩的身世所記過於簡略,而流傳在湖州地區的《馬鳴王贊》則以敘事詩的形式出現,所記甚詳。
“蠶寶馬鳴王正君,蠶王天子聖天帝。聽贊菩薩馬鳴君,馬鳴王菩薩進門來,身騎白馬坐蓮臺。請問菩薩歸何處,特來降福又消災。菩薩妙法九霄雲,方便慈悲救萬民,觀世音上廣寒宮,馬鳴王菩薩化蠶身。看蠶娘子不知蠶寶何處尋,蠶身出在婺州城。家住婺州東陽縣,小孤村上有個劉氏女,每逢初一半月去齋僧。劉氏生下三個女,三位女兒貌超群。大女二女早完婚,惟有三女不嫁人。三女取名金仙女,年登十八正青春。青絲細發蟠龍髻,聰明伶俐賽觀音。有朝一日身染病,看看病重在其身。三餐茶飯全不吃,一病不起命歸陰。只有親孃捨不得,買口棺材葬其身。葬在花園桑樹下,渾身白肉化蠶身。上樹吃葉無人曉,樹頭做繭白如銀。凡人見了白繭子,是要收來傳萬村。男女見繭嘻嘻笑,上山採繭心歡喜。摘繭公公多歡心,請得巧匠就把絲來做。做絲須用拔溫湯,做得細絲千萬兩,至今留下傳萬村。自有好人收好種,萬古流傳有名揚。冬天穿了渾身暖,夏天穿了自然涼。年年有個清明節,家家拜謝馬鳴王。”
這兩首民歌語言規整,歌詞文雅,顯然在民間藝人的傳唱中得到過不斷的加工、改造,因而積澱了濃郁的文化傳統,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義烏、東陽地區有關養蠶的生產知識和生產習俗。
民間有關蠶桑起源流傳最廣泛的是馬頭娘的故事:相傳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位姑娘思念遠方的父親,對家中的白馬許諾,如果找到父親,就嫁給白馬。後來馬兒果然找回了父親,但姑娘卻無法兌現承諾,馬兒十分傷心。得知內情的父親殺了白馬,曝晒馬皮。一天,馬皮捲走了姑娘,在樹林裡變成了馬首人身的蠶。從此那一帶開始有了蠶桑,使當地受益。人們就將這片樹林稱為桑***諧音“喪”***,桑樹上的蠶便稱為“馬頭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