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蒙古族的民間故事

  蒙古族是居住在草原的特殊的少數民族。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蒙古族與元青花

  青花瓷誕生在唐代中國。不過,經唐歷宋,非但寥若晨星,與同時的優秀瓷器相比,還很粗鄙。可是,到了元代,形勢一變,不僅成批出現,並且往往材料考究、製作精良、裝飾繁細,成了元代瓷器的代表。元代中國同中亞、西亞的伊斯蘭世界關係密切,於是,總有專家樂於把青花瓷的驟然繁盛同伊斯蘭文明建立聯絡。這種聯絡當然存在,不過,域外的因素若想發揮作用,先要被蒙古族統治集團認可。因為青花瓷畢竟燒造在中國,其精品主要是“系官人匠”的製作,採用的是官府設計。

  玉成元青花的關鍵就是蒙古族。歸納一下,蒙古族文化和元青花的聯絡主要體現在顏色好尚、數字觀念、遊牧生活、飲食習慣四個方面。此外,還有少量紋樣顯示了同蒙古君王的關聯。

  陶瓷是為人生產的,對於陶瓷的盛衰和風貌,人的好惡至關重要。說到青花瓷的勃興,蒙古族的顏色好尚顯然最要緊。當年的蒙古族恰恰尚藍尚白,而青花瓷白地藍花***極少數作品藍地白花***,兩相契合,必非偶然。

  關於蒙古族的色尚藍白,最早的書證出自《元朝祕史》。這是蒙古族第一部官修的史書,其明初漢譯的開篇說:“當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個蒼色的狼和一個慘白色的鹿相配了……產了一個人,名字喚做巴塔赤罕。”這也是蒙古族“蒼狼白鹿”祖先傳說的由來。

  如眾所知,這個歷史悠久的著名傳說近年遭遇了質疑,特別是伴隨電影《狼圖騰》的上映,質疑聲浪更高。反對者相信,蒙古人絕不會認狼為祖先,《祕史》的漢譯是出於偏見的誣衊。然而,這還真該再商量。首先,認狼為祖先的古代北方民族不在少數,如高車、如突厥。文化人類學家也一再指出,今日動物為祖先的部族仍然很多。和人一樣,無論哪個民族,都在不斷髮展進步,不可用晚近的科學理念否認早年的懵懂事實。再有,《元朝祕史》是在十三世紀中葉用畏兀兒體蒙古文書寫的,明初,官辦的四夷館為教授語言做了漢譯,其畏兀兒體蒙古原文已經不存。很難想象,今日的新譯會比早年的教材更準確。

  “蒼狼白鹿”的祖先傳說盡管離奇,但它既然出自莊嚴的官修史書,就在表明,當年的蒙古族對此深信不疑。當年,《祕史》“非可令外人傳者”,“蒼狼白鹿”或許也是原因之一。慘白色的鹿,自然是雪白的顏色,天生的蒼狼,也應當與藍天一色。就是說,蒙古族曾經相信,他們具有藍狼、白鹿的基因,而蒙古族至今仍延續著尊天敬祖的傳統。由於尚藍尚白,蒙元時代的藍色、白色製品數量極多。

  造作之中,絲綢產量最高、產值最大、應用最廣。在確知產品顏色的官府局院織造裡,藍色絲綢佔了很大比重,如在慶元路***今浙江寧波***織染局,一三二○年前後和一三四二年前後,佔比分別超過了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在鎮江路織染局,佔比則大於四分之一。元人說,宮殿“瓦滑琉璃,與天一色”,這也得到了考古學的支援。蒙古族尚藍還有更晚的物證:北京團城上,除去一座小亭,建築的頂部都用黃琉璃綠剪邊,唯獨那個小亭黃琉璃藍剪邊,原來它是乾隆皇帝為貯放蒙元瀆山大玉海敕建的玉甕亭。北洋政府宣揚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因此,國旗用五色旗,以五色代表五個主要民族,旗上對應蒙古族的還是藍色。

  關於尚白,元人說得清楚:“國俗尚白,以白為吉。”服裝的表現最充分,忽必烈時代,漢臣王惲建議,既然“國朝服色尚白”,請以“一色皓白為正服,佈告中外,使為定例”。馬可・波羅則說,每逢新年,舉國衣白,四方貢獻白色的織物、白色的馬匹,人們互贈白色的禮物,以為祝福。不僅《元史》記錄的帝王旌旗、儀仗、帷幕、衣物常為白色,官辦的大都四窯場還為大都的宮殿“營造素白琉璃磚瓦”。

  但蒙古族畢竟兼尚藍白,他們更喜愛將這兩個顏色好尚體現於一身。蒙哥***蒙古第四代大汗,世祖忽必烈的兄長***時代,方濟各會教士魯不魯乞奉法國國王之命出使蒙古,他的報告說,蒙古婦女“用一塊天藍色的綢料在腰部把她們的長袍束起來,用另一塊綢料束著胸部,並用一塊白色綢料紮在兩眼下面,向下掛到胸部”。魯不魯乞記下了三塊綢料,其中,一塊天藍,一塊白色。

  蒙古族的兼尚藍白也表現在瓷器。浮樑磁局是元代唯一的官府窯場,設在景德鎮。當地的瓷業受蒙古族影響尤其大,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的顏色好尚。由於尚藍,創造出藍釉瓷器,由於尚白,卵白釉瓷器燒造最多。由於兼尚藍白,所以白地藍花的青花瓷數量遠遠多過藍釉器,水平常常高出卵白釉器。原因顯然是青花瓷能夠完美展現蒙古族並行的兩個色尚。

  裝飾繁密是元代工藝美術的突出特點,其典型還是青花瓷。中國固然很早就有裝飾繁密的例項,但那是以若干紋樣組成適合的圖案;元青花不同,它們是用多種大小花紋組成寬窄不同的裝飾帶,層層環繞器身。元青花往往品質越高,則裝飾帶越多,五層、六層、八層、九層的觸目可見,七層的卻少見。這個現象大有意味,應當根源於蒙古族特殊的數字觀念。

  披閱《元典章》《通制條格》《元史・刑法志》,能夠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元代官府對罪犯施肉刑,笞杖的數目通常尾數是七,從七下、十七下,以至一百零七下,而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尾數為零。對此,元明之際的葉子奇曾經解釋,他在《草木子》裡說:“元世祖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十,止杖一百七。”原來是因為忽必烈的仁慈,七才和刑罰聯絡到一起。既然和刑罰關係密切,所以不祥。

  七的不祥還和喪葬有關。《元史・祭祀志》說,大汗死後,把香楠木一剖為二,挖出個人形,放入屍身,“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即以七件金器殉葬。一九三九年六月,為使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寢不被日寇侵擾,成陵西遷。中統局第一組發出的密報稱:“此次所移者僅為蒙古包即幌幡及一鐵箱,內藏有生羊皮七張……”遺民鄭思肖對南宋亡國有刻骨銘心之痛,其《心史》說,蒙古人死後,家中無論老幼,人人鞭屍七下。鄭氏的說法應當出於仇恨,雖然無法對證,卻也透露出七與當年蒙古族喪葬的聯絡。   工藝美術品每每取意吉祥,但蒙元時代的七聯絡著刑罰,還關乎喪葬,凶險太過。因此,元青花的裝飾帶也要回避七。有個情況應當說明,一些傳世的無蓋元代青花大罐往往有七層裝飾帶***如圖1***。不過,從許多出土物和所有的墓室壁畫看,作為貯酒器,它們當年都是配蓋使用的,蓋上還有幾層裝飾帶***圖2***。

  與七不同,九和其倍數在元代工藝美術裡很活躍。在集寧路故城窖藏出土的刺繡夾衫上,小圖案就有九十九組,而這個窖藏主人應當是元末的集寧路達魯花赤,按元代制度,這個官職應當由蒙古人出任。“太禧”銘卵白釉盤是一三二八年至一三四○年的皇家祭器,盤外壁則飾有變形蓮瓣紋十八個。江西高安發現過一個重要的元代瓷器窖藏,裡面有兩隻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其裝飾帶均為九層***圖3***。土耳其託普卡普博物館是收藏元青花的重鎮,其中的一隻大碗,連口沿,內外裝飾帶九層。在青花玉壺春瓶中,九層裝飾帶的***圖4***佔了很大的比重。

  九與其倍數活躍,是因為在當年的蒙古人心中,九是個大大的吉數。所以,成吉思汗立國,建“九遊白旗”;忽必烈皈依藏傳佛教以後,帝王登基,先要受佛戒九次;供奉先帝、先後御容的皇家影堂裡,每盞長明燈一年用油二十七個***每個十三斤***;君主對勳臣貴胄的賞賜物常常數目為九。馬可・波羅說,每逢新年,四方要貢獻白馬、金帛等,其數目都是九的九倍。由於《馬可・波羅遊記》成書的傳奇過程,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不必非八十一不可,通常只要是九的倍數就行。

  蒙古族本是草原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滅宋以後,依然延續“本俗”,保留著遷徙的傳統。特別是蒙古族上層,他們常在旅途中,定期的旅行是兩都巡幸,帝后每年率領宮眷、臣僚,在大軍扈從下,春赴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避暑,秋返大都***今北京***違寒。

  與他們轉徙隨時的動盪生活相適應,元青花裡,便於攜帶的器形特別多,如八稜的罐、八稜的執壺、八稜的梅瓶、八稜的葫蘆瓶***圖5***、八稜的玉壺春瓶。同圓形器相比,八稜的器身易於扎系,便於捆綁,也有利持握,難以滑脫。尤其易攜的是四系扁瓶***圖6***,其肩設四系,可以穿繩束帶,其器身扁平,以利貼體,這種設計別出心裁,極宜駱駝牛馬負載。同時,一些較小的元青花胎體相當輕薄,但較大的器物卻相當厚重。胎體厚重雖然粗笨,卻不易損壞,這或許又同蒙古族遷徙動盪的生活形態相聯絡。

  有個問題不該回避:既然青花瓷的勃興同蒙古族的顏色好尚關係最大,而在燒造青花瓷的景德鎮,皇家的浮樑磁局一二七八年便已設立,那麼青花瓷早在元初就該成批出現,可是,按現有的知識,其成批出現卻晚了五十年,已經到了一三二八年開始的文宗時代,特別是那些浮樑磁局匠戶燒造的精品。

  箇中原因當在蒙古族上層觀念的演變。由於遊牧民族不僅要在遷徙中生活,還要在遷徙中保有財富,因此,他們偏愛易攜且貴重的產品,如絲綢,如金銀器。瓷器與這個標準相悖,不僅沉重易損,並且當年的價值有限。所以,無論實物還是文獻,都難以尋覓元前期蒙古帝王使用瓷器的痕跡。漢臣沒有留下記錄,還好理解,因為瓷器早為他們熟悉,難免忽略。可是,西方人士不做記錄,就是怪事了。蒙元前期,來華的西方人士不少,他們出入宮廷,還有幾種見聞記錄、出使報告儲存至今。他們不惜筆墨,用大量文字反覆描述甚至渲染大汗宮廷的金銀器,而當年的西方金銀器水平高過中國。他們不記瓷器,而美妙的瓷器卻是他們的國家不能生產的,至少在他們東來之前極少見到。這應該是在提示,蒙元前期,帝王乃至蒙古族上層對不合牧獵生活使用的瓷器態度冷漠,少用甚至不用瓷器。

  入主中國日久,受農耕文明濡染日深,蒙古族上層對瓷器的態度也漸漸轉變。尤其是文宗皇帝圖帖睦爾,在蒙元君主裡,他最親近漢族傳統文明。一三二八至一三三二年的文宗時代,皇帝等蒙古族上層人物對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瓷器也開始喜愛,稍後將要說到的滿池嬌紋青花瓷是一例,前面說過的卵白釉“太禧”盤又是一例。

  如此看來,精美的青花瓷沒有較早出現,是因為遊牧傳統引出的器用觀念,在文宗時代出現,是因為蒙古族上層文化態度的轉變。

  元青花的上乘之作每每器形碩大,作為餐飲器的盤、碗是其代表。盤的口徑常在四十釐米以上,最大的可達七十一釐米。碗則一般在三十釐米上下,四十釐米左右的也幾次見到,個別的居然超過了五十八釐米。在伊斯坦布林的託普卡普博物館,這種特大的盤、碗都有收藏。蒙古族歷來以飲食豪放著稱,只有使用大型餐飲器具,才能展現他們的飲食風采,才能展現他們豪邁剛勇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很早就在使用大型器具。魯不魯乞就特別記錄了那裡的大盤,即令共同信奉基督教,但蒙古草原巨大的聖餅碟,仍令這位法國教士印象深刻,這應當是因為蒙古人的聖餅碟形體過大,迥異於歐洲的同類器物。蒙古族對大盤的喜愛保留到了今天,但體量奇大的碗,現在已經少見,然而,在當年的漠北高原,卻很流行。那時的蒙古上層常用一種名為“滿忽兒”***又譯作“蒙忽兒”***的大碗。十四世紀的波斯名著《史集》曾兩次記錄這種“大桶子還要大很大很大的碗”,還指出滿忽兒是用來“盛酒和盛馬

  當年的蒙古宮廷宴饗不斷,連軍國大計都要在君王重臣酒酣耳熱之際決定,故而漢臣把宴饗與征伐、搜狩並列為“國朝大事”。蒙古族上層豪飲成風,故蒙元文獻對帝王酗酒的記述很多。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甚至因酗酒喪生,耶律楚材等人的勸諫當然沒有成效,兄長察合臺的約束還逼出了變通,《史集》的記載真有趣:為不違兄長之命,窩闊臺每日飲酒杯數不變,但小杯換成了大杯。

  元代,蒙古族上層喜愛的只是馬奶酒及葡萄酒,都不濃烈。尤其是馬奶酒,不過將馬奶發酵變酸。即令今日,傳統馬奶酒的酒精含量仍只與低度啤酒相近。若求醺然,必須豪飲,酒具若小,怎顯豪放?滿忽兒之類便因此出現,元青花裡的大碗也因此常被用為飲具。文獻記錄下了元代宮廷的兩件大型貯酒器。大明殿,地位相當於清代的太和殿,是舉辦儀典的正殿,殿內的木質銀裹漆甕“貯酒可五十餘石”,小玉殿,故址在今北海瓊華島山上,是帝王召見近臣之所,殿內的瀆山大玉海“貯酒三十餘石”。要與這些碩大無朋的貯酒器般配,也只有大型的飲具才對。   說起元青花裝飾紋樣和蒙古帝王的關係,首先是那些在元中期被指認為帝王象徵的雙角五爪龍,但是,它們為數不多。再有就是滿池嬌,這是種“池塘小景”圖案,因為元文宗的喜愛,不僅成為刺繡的服裝花紋,還成了元青花最常見的裝飾主題之一。對於它,我在以前的《故事》中作過解說。元青花的裝飾主題上,還幾次出現一種獨角獸,它常被指為麒麟,其實,這是古代傳說裡著名的瑞獸角端***或作“角瑞”***。

  耶律楚材的神道碑記下一件奇事,成吉思汗西征殺伐太過,一日,侍衛報告,見到一隻異獸,身形如鹿,尾巴像馬,綠顏色,一隻角,會講人話,說:“你的君主最好早早班師。”大汗奇怪,就問博學的耶律楚材,答曰:“這是角端,能日行一萬八千里,會講各種語言,是厭惡殺人的象徵。長生天派它來,是要告訴陛下,希望能秉承上天的心願,饒恕這些國家的人,這是您無邊的福分。”果然,成吉思汗當天就下詔班師。西征見角端,顯然是耶律楚材導演的活報劇。故事雖然離奇,但元人深信不疑,還在明初載入了正史。至於元代文人,則屢次吟詠,視作開國明君仁愛的象徵。元青花上的角端紋樣與故事中的描述極似,差別只在藍色,而非綠色。不過,青花的花紋也只能是藍色。

  有心人應當存疑,如果說元青花同蒙古族文化聯絡如此深入、如此廣泛,其造型和裝飾就應該存留大量蒙古族傳統藝術的元素,可是,這些元素卻無法辨識。就連同帝王有關的龍紋、角端紋、滿池嬌圖案,也都出自漢族傳統文化。

  原委應從蒙古族早年的手工業狀態中尋找。南宋對金朝滿懷深仇大恨,蒙古國漠北崛起後,就想與之聯手,南北夾擊,滅掉金朝,因此幾次派遣使團北上溝通聯絡。一二三五至一二三六年,隨使蒙古的徐霆記錄下自己的聞見,他說,蒙古人“百工之事,無一而有”,還特別以攸關蒙古族生存的征戰、牧獵用品舉例,說:“只用白木為鞍,橋鞔以羊皮,鐙亦剜木為之,箭鏃則以骨,無從得鐵。”

  既然當年的蒙古族幾乎沒有手工業傳統,自然就無法以具體的造型、裝飾影響元青花,只能利用其他民族的藝術樣式,設計製作青花瓷,以展現他們抽象的顏色好尚、數字觀念、遊牧生活、飲食習慣。應當看清,蒙古族文化畢竟是制約元青花勃興和風貌的主要因素,其中,顏色好尚的作用最大,它導致了青花的勃興。並且,特別是那些採用官府的精品,只有被蒙古統治集團允可,漢族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的元素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

  說到底,精品元青花是蒙古族的青花瓷。

  :一個蒙古族姑娘和老蜜蠟的故事

  喜歡老蜜蠟就是一條快樂的不歸路,一旦入坑,越陷越深。喜歡老物件,但是動輒無六位的價格著實承受不起,直到發現老蠟,這種承載著時間記憶的小玩物,便一發不可收拾。

  人生第一塊蠟,一年前一位人很好的玩友惠讓,小紅皮,規整的器形,記得有七克多吧,當時克價三百多收來的,帶了幾個月轉給了朋友,400轉的,當時比市場價低不少,可惜沒拍幾張像樣的照片。

  後來有了這個***不是我的手***,入門級小花蠟,一搓滿手香,很是喜愛,直到現在還留著,經過長時間的盤玩,很油潤很漂亮,朋友三番五次讓我出給她,一直沒捨得,當時克價410收的,現在應該不少於500吧。

  後來就有了這個半珀半蠟的小可愛,水乳交融的感覺,三百多收的,3克多點,後來原價出給了朋友。

  再後來就有了小黃和小紅。小黃是我當時收的最大一塊蠟,將近15克,當時克價四百多。雖然器形不算規整,但是看起來像個桃心,非常喜歡,盤玩了大半年,油潤似玉,前幾天出給了一個朋友,希望新主人照顧好它。小紅是一塊紅皮正圓,玩了沒多久就被好朋友切走了。

  小紅和小黃的合影,還有我心得的金剛。

  再後來,我就有了它們,從此開始瞭解什麼是橘皮紋,什麼是冰裂紋,什麼是老二代,什麼是塑料,還有西亞蠟,藏蠟,歐洲蠟如何分辨。孔道內部特徵是什麼樣的等等知識。老蜜蠟的樂趣不在於是否規整,是否無傷,而在於它背後承載的歷史和文化,不論文玩還是古玩,去偽存真說到底還是標本學,看的越多眼睛越乾淨。

  唯一屬於自己的小藏蠟,是個四通,有老傷,當時也是當作標本收回來,藏蠟實在太貴啦!

  唯一的一串棗珠,年份不大。

  目前最得寵的小花。

  再再後來就有了這些 有單個買來的,也有打包來的,好東西總要分享。兩年前到今年上半年,老蜜蠟的瘋狂漲勢富了一些人,也讓更多的玩友產生了疑惑。但是今年下半年的價格走勢讓老蜜蠟的熱度冷卻下來,價格趨於平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投資或者收藏的時機基本成熟。各位喜愛老蜜蠟的小夥伴們,我們的選擇一定沒錯。

  :麥德爾娘娘開天闢地

  是流傳於新疆衛拉特蒙古人中的洪水神話。傳說很早以前,天將要形成,地將要生長,人將要投胎,馬將要生駒,萬物將要繁殖,整個天地經歷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鋪天蓋地。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女麥德爾身跨白色神馬,視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藍色的天水中微露著須彌寶山的山尖。麥德爾發現須彌山山頂有一洞穴,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這些人不足一尺高,馬也只有兔子那麼大。早晨生下來的孩子,晚上就騎著馬接火送火,在須彌山的山洞中來回賓士著。麥德爾娘娘騎著神馬往來賓士在藍色的水面上,神馬的四蹄踏動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經過燃燒的塵土變成灰,撒落在水面上。灰越積越厚,漸漸形成了一塊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地壓著水面往下沉落,天與地慢慢地被分開,大地形成了,是一塊大大的平板,因為浮在水面上,晃動不穩,就派一隻大神龜下水,用龜背頂著大地,不能動彈,更不能離開。有時神龜太累了,舒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麥德爾的馬蹄燃起大火,燒得藍色的大水不停地蒸發,這些水汽在天空飄動,形成了雲彩。馬蹄踏水濺起的火星,飛上高空成了星星。麥德爾娘娘憐惜須彌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給他們照明。神男白天值班,發熱發紅光,這就是太陽;神女晚上值班,發白光,這就是月亮。他***她***們兩個每天按照麥德爾娘娘的指示環繞須彌山,神男轉到山後,就成了黑夜,他***她***們兩個從來也不能見面。

  麥德爾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視察大地,三次時間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這三天是衛拉特蒙古的節日,殺牛宰羊,舉行祭把恭請麥德爾娘娘視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