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唐中宗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人物簡介

  徐增曰:“妾不忘夫,猶臣不忘君,子壽先生真純臣也。與義府《詠鳥》詩並看,其心術之邪正自見。”初唐以來,文學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見的權勢人物的支援有一定關係。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託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事業所起的作用,四傑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傑、陳子昂之後,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制之風大盛,詩壇有故態復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係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陳習,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展得到有力的延續和推進。

  張說***667—731***字道濟,又字說之。自武后時代起歷仕四朝,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玄宗本人頗有標榜崇儒復古的意識,但實際上他對文藝有濃厚的興趣和較好的修養,並不以狹隘的功利眼光來看待。所以,就他的態度在文學領域所起的客觀作用而言,主要是阻遏了專事辭藻雕飾的浮華傾向。如《新唐書·文藝傳》所說:“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而張說作為玄宗長期信任的輔弼大臣,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開元十三年,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並擴大規模,增設學士,以時任中書令的張說知院事。而張說“喜延納後進”***《舊唐書》本傳***,張九齡、王翰等許多著名文士均常遊其門下。他實際成為盛唐前期文學界的領袖人物。有《張燕公集》。

  張說在玄宗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的開元前期出將入相,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一生事業獲得極大成功,他的詩主要抒寫以王霸大業自許的懷抱。詩歌的語言比較質樸,有時顯得粗率,總體說來,藝術成就不是很高。但是,詩中充滿豪放自信的情調,顯示出具有非凡才略的政治家的風采和氣度。如《巡邊在河北作》說:“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發如絲。會待安邊報明主,作頌封山也未遲。”令人感受到以功業追求不朽人生的豪情。即使在貶謫嶽州期間,他對此仍不能忘懷。《嶽州看黃葉》寫時序之感:“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暗以西周大政治家召公自況,失意中依然透出勁健之氣。

  出於同樣人生志趣,張說喜歡吟詠各種傑出人物。他在許多詩篇中,對曾在歷史上建立殊勳的樊姬、商山四皓等極表仰慕之忱;《五君詠》更直接謳歌了魏元忠、郭元振等功名顯赫的當代人物。在這方面,張說寫有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鄴都引》: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虛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旁高冢多貴臣,娥眉睌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這首七言歌行寫得豪放而不覺粗率。詩中對於古人壯舉偉業的緬懷,其實正是詩人自己理想懷抱的寫照。比起初唐盧、駱等人的歌行,此詩變鋪陳為簡潔凝鍊,意象更見集中,以氣運詞的飛躍力量也更為充沛。所以沈德潛評此詩云:“聲調漸響,去王楊盧駱體遠矣。”***《唐詩別裁集》***意思指它更接近了盛唐歌行的風格。

  總之,在張說的詩歌中表現出鮮明的英雄性格和倜儻意氣,這正是盛唐詩歌最顯著的精神內涵。考慮到他的領袖群倫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其詩作的意義就更顯得重要了。

  張說又以文章著稱。當時朝廷著述,多出他與許國公蘇頲之手,人稱“燕許大手筆”***李肇《唐國史補》***。他的文章質實素樸,往往在俊爽的文字中展現巨集偉的氣勢。許多在過去習慣以駢體寫作的文字,他變為駢散相間,以散為主。這和陳子昂的文章一樣,透露了唐文由駢入散的最初訊息。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他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二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後又一個既有權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有《曲江集》。

  張九齡的詩文創作在精神上和張說有一脈相承之處。他高度評價張說以王霸之氣充實詩文,在他的詩裡,也不時可以讀到“中覽霸王說,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弱歲讀群史,抗跡追古人。被褐有懷玉,佩印從負薪”***《敘懷二首》之一***之類的句子。

  但是,和張說的詩歌重在謳歌功業抱負不同,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以後,這種態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慾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不像張說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其一雲: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芬芳的蘭、桂喻賢者不隨俗、不求悅於人的內美。其七詠橘,在屈原《橘頌》讚美獨立不遷之人格的喻意中,又增之以用世濟人的衷懷,立意更見豐厚。組詩之八、之九又以美人託喻:“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用來抒寫戀闕之心和矢志不渝的操守。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清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於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生平概述

  張九齡 ***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時中進士,後任右拾遺。玄宗時吏部選拔人才,曾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積官至嶺南道按察使。為張說所重,說死,以祕書少監代領集賢院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中書令,監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曾建議不循資格用人。復置十道採訪使,於河南屯田種稻等。又曾主張治裁安祿山敗軍之罪,以抑其驕橫。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詩文著稱於時,有著作《曲江集》。

  張九齡為相賢明正直,不避利害,敢於諫諍,推行一系列利國安民的措施:如主張君王應以民為本,扶持農桑,反對窮兵黷武;選官應舉賢任能,反對浮名虛才、名實不副;他注意到地方官的重要,主張凡是沒有擔任過地方官的,不得擔任侍郎、列卿等京官要職;提出恢復府兵制,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權,並覺察到安祿山的狼子野心,提請唐玄宗處置。可惜當時的玄宗耽於逸樂享受,不辨奸邪。由於張九齡“小必諫,大必諍”,不惜犯雷霆之威,與饞黨抗行、剛正不阿,在一群奸人的詆譭下,於開元二十四年被罷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這成為唐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後來玄宗被安祿山逼得逃到蜀中避難,想起張九齡之言慨嘆萬千,遂遣使到其家致祭,撫卹家人。

  張九齡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很多人都向他獻過詩,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張九齡是盛唐前期重要詩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清人王士□認為,唐五言古詩“奪魏、晉之風骨,變樑、陳之俳優,陳伯玉***子昂***之力最大,曲江公繼之,太白又繼之”***《古詩選·凡例》***。沈德潛也說,五言古詩“陳伯玉力掃俳優,仰追曩哲”,“張曲江、李供奉***白***繼起”,“唐體中能復古者,以三家為最。”***《說詩□語》***他們都是把他和略早的陳子昂、稍後的李白聯絡起來,作為開一代詩風的人物而加以評價的。

  他的五言古詩代表作有《感遇》12首、《雜詩》5首等。其中《感遇》12首,歷來都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劉熙載《藝概·詩概》指出“曲江之《感遇》出於《騷》,射洪之《感遇》出於《莊》,纏綿超曠,各有獨至。”這是因為張九齡在《感遇》詩中往往用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以寄託其憂讒畏譏的政治感慨,和陳子昂的探索人生、頗多哲學抒懷,是各異其趣的。在藝術風格上,他洗盡六朝鉛華,以和雅清淡為宗。明人胡應麟曾說:“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詩藪》*** 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蘊藉自然。如《望月懷遠》、《旅宿淮陽亭口號》等,都是歷來傳誦的名作。《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描繪壯麗的匡廬飛瀑,意境雄渾闊大,沈德潛認為可與李白“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相媲美***《唐詩別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