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端午節具體習俗有哪些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同,在藏族過端午節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藏族端午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藏族端午節習俗

  藏族的端午節--吉祥桑傑曼拉

  卓倉地區的藏族在漢族端午節這天也過節,但是不叫端午節,而是稱為桑傑曼拉節,意為“藥師佛節”。當內地的漢族群眾吃粽子,在門楣上遍插艾草,划龍舟紀念屈原時,卓倉地區的藏族則吃地皮菜包子,比賽射箭,來紀念偉大的給人間帶來健康和安寧的藥師佛。卓倉地區也有在門楣上插花草的習慣,但不是艾草,而是生長在卓倉山野的吉瑪梅朵。據說喝桑傑曼拉這一天的山泉水可以治世間百病,用這一天的泉水沐浴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所以卓倉藏族有在這一天喝山泉水、沐浴的習慣。孩子們到河灘,樹林和山崖下去摘蘭色的,柔嫩的,形狀象騭尾的吉瑪梅朵,採來插在各家的門楣上。母親們則會為孩子們戴上內建有各種濃郁芳香的藥草香包來祈求藥師佛保佑他們健康成長。此時正值炎炎夏日,涼麵是必不可少的,配上自家做的涼粉,調上新鮮韭菜剁成的沫子,醋和辣子,酸酸辣辣,別提多爽口了,很多家庭在這一天還要吃地皮菜包子。

  藏醫學鉅著《四部醫典》中說,藏醫學是在西方極樂淨土藥王城裡由全身散發著藍色琉璃光的藥師佛直接傳授的,因此藥師佛在圖博特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據筆者所知,藏區沒有專門紀念藥師佛的節日。惟獨身處藏區東北邊緣和漢族雜居地帶的卓倉藏族在部分接受漢族文化的同時,巧妙地將其轉化紀念為人類帶來健康安寧的藥師佛的節日並且一代代頑強地堅持下來,這對於一個人口只有一萬餘人,處於雜居狀態的藏族社群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

  端午節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藏族端午節習俗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