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意義

  在中國,重陽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願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恆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於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曆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穫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穫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於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儘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1: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晒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晒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晒、掛晒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晒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晒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晒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晒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晒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晒秋節。篁嶺晒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習俗2: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重陽節習俗3: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習俗4: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節習俗5: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