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箜篌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箜篌簡介

  箜篌***kōng hóu***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

  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波斯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儲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並且在《孔雀東南飛》中曾敘“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中提及箜篌。

  箜篌含義辨析

  “豎琴”含義

  一,古代的豎琴,包括我國豎箜篌在內的古代樂器,指近代改革以前的豎琴,無論叫“Cank”“Harp”“箜篌”都只是同種樂器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稱;

  二,現代的豎琴,特指西洋豎琴。

  三,世界各民族的各種豎琴類樂器,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箜篌”含義

  一,古代臥箜篌,由於如今已沒有臥箜篌,這一含義通常只在少數古籍中出現;

  二,古代豎箜篌,胡箜篌剛傳入時,為了把它和中國本土的臥箜篌加以區分,所以就叫它“豎箜篌”,其實就是我們的祖先給Chang取的中文名字,相當於“豎琴”的第一層含義;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後來臥箜篌逐漸失傳,人們就把胡箜篌直接叫做箜篌了,最早胡箜篌和豎箜篌指的是一種樂器,後來中國人對傳入的胡箜篌加以改進,創造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種類的箜篌,後來豎箜篌就泛指包含胡箜篌,唐箜篌,明箜篌等所有的箜篌類樂器。

  三,現代的箜篌,是結合豎琴古箏並加以發展的新型樂器,或者說就是豎琴的改革型別:雙排弦豎琴。隨著現代箜篌的發展,如今“箜篌”二字越來越多的指現代的箜篌。

  箜篌歷史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臥箜篌。

  其中早期臥箜篌出如今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比這更古老的樂器?豎起指頭來恐怕都多過那數:石哨、骨哨、骨笛、壎、陶笛。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後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漢武帝開西域以後,豎箜篌慢慢傳入中原——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 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鳳凰的文化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從中國一直到歐洲的廣大區域,鳳凰、金翅鳥、不死鳥,都是她。

  當前的轉調箜篌並非古董,其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豎琴和古箏***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東西***並再創新的新生樂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並借鑑了豎琴的彈奏手法:採取坐姿,將共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絃,由於左右同音雙排弦,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方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因為通過琴底巧妙的天平軸和平衡槓桿的聯絡,左右雙排弦張力永遠相等,因此還能在中心音域通過左手彈撥,右手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多種手法,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這樣轉調箜篌既有古琴、古箏的韻味,能夠出色的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又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可以演奏一切豎琴曲。凝視遠方,我們民族新興樂器的潛力是巨大的。

  現代箜篌在外形上區別於豎琴的幾個特點: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禿,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確切的說,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線在共鳴箱的斜面上,而現代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線共鳴箱下端——從遠處看去和豎琴確實容易混淆。

  具體一點,豎琴共鳴箱在左右方向上寬,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較扁,名之為“臥式”;現代箜篌共鳴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寬,也就是屬於側扁,名之為“立式”。兩者區別來源於單排弦和雙排弦各自的要求。這樣,從正前方看,豎琴共鳴箱的左右兩邊在琴體下部明顯的突出,像船的兩舷;從正側面看,箜篌的琵琶形共鳴箱則寬大如蒲扇;從側前方看,兩者形狀較像,但豎琴共鳴箱的下端會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會在琴柱的另一邊露出來,而箜篌共鳴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卻有差異——上沿一般有著柔和的曲線,下沿一般是根筆直的保護條;有的箜篌共鳴箱向琴柱方向突出比較多,琴柱下端是“插”在共鳴箱上的。

  箜篌特點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旋律,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旋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七聲音階旋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把箜篌和古箏的音色對比一下:古箏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

  在技法方面,箜篌是以豎琴為根本,以古箏等民族樂器為輔助,再加以發展的。

  箜篌與豎琴在技術上的區別主要是: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古箏***,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

  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增強了和聲與復調;揉弦區和撥絃區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手法之間轉換非常便捷,和聲色彩更豐富,甚或可在兩隻手不同的手指同時撥動不同音高的弦後用對應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於兩隻手不像單手的兩根手指那樣互相牽制而是各自獨立,雙手同時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較大的組合可能;左右兩排弦把共鳴箱完全圍住了,少了一般的豎琴的那種手在共鳴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下方有一片無調區,比一般的豎琴多了個“碼下刮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