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海頓的簡介

  海頓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約瑟夫.海頓簡介中提到海頓為音樂創作奉獻了一生,為人類留下了精湛的藝術,由於晚年成名,是舉世聞名的大器晚成。他奠定了四重體裁,形成自已獨特的風格,被稱為“交響樂之父”,在世界音樂史上有著巨大貢獻。約瑟夫.海頓,生卒年1732年到1809年,從小接觸並熟悉了當地的音樂型別,才有了他的創作。

  海頓簡介中還提到喜歡創新的作曲家,他喜歡“嚐鮮”,他在“esterhazy”家族服役,當時家族領袖“nikolausesterhazy”熱愛音樂,海頓指揮樂隊演出,有些貴族來參加,可是他們壓根不懂音樂,總是在樂曲進行中瞌睡,後來,他就作了“驚愕交響樂”。開始樂曲以柔和的聲調進行,貴族酣睡時,樂隊就突然發出驚雷般的曲調,還有大炮一樣的大鼓聲,睡夢中的貴族們被驚醒,樂曲緩緩進行。

  海頓的《第96交響曲》首演,大廳裡坐滿了人,突然間一展大燈從屋頂上掉下來,摔的粉碎,卻沒有砸傷任何一個人,聽眾們紛紛嘆為奇蹟。後來這首曲子便被稱為《“奇蹟”交響曲》。此外,他還寫了德“國歌”,他受英國“國歌”啟發,想為祖國寫首國歌,表達他對祖國的忠心。後來的奧法戰爭,更激發了他要寫國歌的想法,海頓老年時,常會懷念這首曲子,從中尋找安慰,可見他多麼喜歡這首歌,如今它成了德國國歌。1809年海頓去世,海頓簡介也到此結束了

  海頓爸爸是什麼意思

  海頓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之一,從小就出生在了貧苦的家庭當中,沒有地位,幾乎整個家族的人都是別人的奴隸以及僕人。他在當時跟貝多芬以及莫扎特一起演奏了交響樂曲之後,被當地的人民賦予了一個綽號——“海頓爸爸”,後來海頓爸爸就成了海頓的稱號。

  海頓爸爸在二十七歲的時候應邀擔任匈牙利的樂團團長,這份工作他一做就是三十年。也正是因為擁有這個機會,他才能在一生中創作那麼多的交響樂曲,才能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海頓爸爸的評價,現代出現了很多名詞,有人說他幽默,也有人說他的樂曲裡面透露出了脫離了當時宗教信仰中的愉悅和輕快。海頓是器樂主調的第一個創作人,因此被稱為創始人。尤其是在他的音樂裡面能夠聽出來他改變了傳統的獨立聲,將主題發展的很快,這種音樂風格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後來海頓爸爸去訪問英國的時候,接受了牛津大學的橄欖枝,同時獲得該校音樂博士的頭銜,在英國的時候他認識了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後來他的音樂受到莫扎特和亨德爾的影響之後,產生的旋律非常的幽默,超脫了以前古典音樂的禁錮,開始出現巴洛克的風格,頗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海頓不僅被稱為“海頓爸爸”,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已經被改綽號成為“海頓老爹”。

  海頓的音樂特點

  海頓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細微簡單的音樂主題擴充套件成巨集大的結構。他的音樂通常濃烈飽滿,在一個樂章中的關鍵情節經常迅速展開。

  他的很多作品的結構原理遵循奏鳴曲式,它的主要組成部分 - 在海頓的作品裡 - 如下:

  呈示:音樂內容開始部分的呈現,緊接著向屬音的轉調***音樂的緊張程度開始升級***,然後是屬音的終止。海頓風格的呈現部分與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常常不需要一個對比的“第二主題”來達到屬音,而是重複已展開的主題***或其變奏***。展開:音樂內容通過迥然不同調式的轉變被重組,轉換以及分解。通常會在短音階平行調達到一個高潮。再現:呈示部的內容被重新呈現,但主要在主音調上。通常這種重複包含著一個“二次展開”,以此達到變調到屬音的效果。這個二次展開通常在下屬音發展。與莫扎特和貝多芬不同,海頓經常在再現部將主題的順序打亂。

  海頓的作曲實踐也影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貝多芬的初期作品經常是以冗長鬆散的奏鳴式展開,但緊接著在他所謂的“中期”運用了海頓的方法,這就是在十分簡單的基調上逐漸發展出高度有機的音樂結構。

  也許海頓不同於其他作曲家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號交響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響起的和音。還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結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進的那些古怪的週期性的幻覺。

  音樂風格

  海頓的早期作品寫自於晚巴洛克風格***巴赫和亨德爾的音樂就是這種風格***過時之際,當時的海頓還沒能寫出使用新式語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個學習和風格不穩定的時期,而海頓***在18歲時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個當代音樂研究者。海頓也承認巴赫的次子、前輩卡爾·菲利普·艾曼紐爾·巴赫對自己的作品影響很大。

  細心分析海頓創作的1749到1802這50年,可以看出海頓的作品逐漸開始變得複雜和細膩,這是海頓從自己的經驗和同儕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風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頓進入所謂的狂飆運動時期,作品充滿尖銳的和絃,突兀的轉句,少見的小調和聲。35到55號之間的交響曲大都是這樣的作品。這段時間海頓專心研究對位法,並嘗試寫賦格,不過這種賦格和巴赫的賦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於義大利的維也納傳統賦格,例子就是寫於1772年的六首“太陽”絃樂四重奏Op. 20的終樂章。

  1781年,海頓發表了6首絃樂四重奏Op. 33,並敬告聽眾,這將是一批“全新的、另類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經說過,這並不是炒做,而是認真的。他指出了許多在這些作品裡體現的海頓作曲風格的重要進步。比如樂句之間流暢的過渡、後句的主調非常自然的不間斷地從前句衍生出來、嫻熟的將陪襯部分從主調部分發展出來,以及注重所有樂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貝多芬所所說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這些里程碑式的風格轉變影響到海頓其後創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從1781年及1782年起,海頓開始經常與莫扎特切磋技藝。兩位音樂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斷加深。在音樂界有海頓的前莫扎特和後莫扎特時代的定義。

  在18世紀90年代,由英國之旅的激發,海頓發展出所謂的“大眾風格”,就是迎合廣大聽眾口味而導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學院派的嚴謹的風格。海頓借鑑了奧地利和克羅埃西亞的民間音樂素材,並將其融合到作品中。民樂的作用在於加強了作品的穩定性,尤其在結構巨集大的作品中作用尤為突出。在其後期作品中人們經常能品位到海頓的這種大眾風格,比如12首倫敦交響曲和其後來的兩出清唱劇的鋼琴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