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考古學的研究內容

  音樂考古學就是從分析不斷獲取的考古發現著手,在與具有久遠年代的有關民族的社會文化聯絡中去追述音樂和音樂生活,並試圖在同一地理區域的當代社會音樂生活中揭示出依然存在的古代音樂文化的風格和痕跡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音樂考古學是將編鐘作為一種樂器來研究,研究範疇不僅涉及一般考古學的內容,還包括編鐘的音樑、調音方法與鍾腔內壁的調音痕跡、測音資料的分析、正鼓音和側鼓音的音程關係、頻譜與音色等與音樂息息相關的內容,其目的在於探討音樂本體,如編鐘的音列、音階、律制、音準、旋宮轉調等,以此來管窺當時音樂的發展水平。

  同時,從器型和音樂兩方面來全面梳理編鐘的發展演變規律。其次,從音樂學的角度,如通過不同的音列、音樑、調音手法等,為編鐘斷代。這些才是和目的,也是音樂考古學反哺考古學所作的獨有貢獻。

  音樂考古學重要的音樂考古發現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推翻了大量陳說舊見,填補了許多學術空白,使中國音樂考古學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式發展,是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建設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對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研究均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簡述如下:

  第一、在目前所見所有青銅編鐘當中,曾侯乙編鐘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製作最精、音域最廣、儲存最好的一套。

  第二、“一鍾雙音”是編鐘鑄造中最為核心的、中國獨有的科學技術,是我國古代樂師一項輝煌的科學發明,是中國20世紀音樂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之一。關於這一核心技術,黃翔鵬先生在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前早已發現,但在當時的學術界響應者甚少。一直到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後,以其明確無誤的標音銘文,“一鍾雙音”這一顯赫的科學成就才得到中外學者的承認,由此開創了中國編鐘研究的新時代。

  第三、曾侯乙鍾銘共計3755字,是一部失傳了的中國樂律學史。它的出現,推倒了多少專家以畢生心血換來的結論。鍾銘的發現不僅導致了先秦音樂史的徹底改寫,還使人們深深地感覺到,數十年來逐步完善起來的整部中國音樂史,有了重新認識和估價的必要。

  第四、在1978年的學術界,對於先秦的音樂藝術是否已經使用七聲音階,是否有十二律,是否可以旋宮轉調,甚至是否具有絕對音高,諸多中外學者均持懷疑態度。曾侯乙編鐘一出土,這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

  編鐘可以演奏七聲音階表明,人們在戰國初期早已廣泛應用了七聲音階;曾侯乙鍾銘以及鍾架、掛鐘構件上的銘文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66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而為今人鮮知;曾侯乙鍾銘關於某音在不同調中稱謂的對應記敘,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旋宮轉調應用的實際情形,而後世已經全然不知;曾侯乙編鐘完好地儲存著原有的音響,將其測音結果和標音銘文相對照,對當時存在精確的絕對音高這一點已無疑義。

  第五、從曾侯乙編鐘的冶鑄、工藝、音律設計、音訊的測算與除錯、音色的選定等方面來看,曾侯乙編鐘均到了無可比擬的程度,堪稱2400年前一項重大的科學成就,在青銅樂鐘的冶鑄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E·G·麥克倫曾如是說:“曾侯鍾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統和調律都顯示出‘結構’上的成熟;複雜的律制與高超的工藝都超過了我們迄今對古代音樂世界一切東西的猜想。”

  第六、曾侯乙編鐘音色優美、音列完整、音高準確、音域寬廣。其音響可以構成倍低、低、中、高四個色彩區;可以演奏完整的七聲音階、半音階;其音域共五個八度又一個大二度。2400多年以前的編鐘竟然有如此之高的音樂效能,不能不說是中國樂器史上的一大奇蹟!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E·G·麥克倫高度讚譽曾侯乙編鐘:“如果曾侯鍾為其同代希臘人希羅多德所知,我們可能早已聽說到它們並視其為古代世界第八奇蹟……現今中國人知道了他們的祖先在公元前5世紀時在音樂方面已達到了如何驚人的高度,而且我們的世界教導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是無法與這一成就相比的。”

  曾侯乙編鐘無愧於的“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

  我國的音樂考古學重要研究成果

  目前,我國的音樂考古學產生了大批的研究成果,論文類如《曾侯乙鐘磬銘文的樂學體系初探》***黃翔鵬著***、《均鍾考》***黃翔鵬著***、《珠海郭氏藏西漢宗廟編磬研究》***王子初著***、《山西太原金勝村251號大墓出土編鎛的樂學研究》***王子初著***、《中國青銅樂鐘的音樂學斷代》***王子初著***、《周代編鐘的雙音技術及應用》***馮光生著***、《曾侯乙編鐘若干問題淺論》***馮光生著***、《先商和商代壎的型別與音列》***方建軍著***、《由美國收藏的鏞談到鏞的斷代》***方建軍著***:

  《見存大晟鐘的考古學研究》***李幼平著***、《楚系樂器組合研究》***李幼平著***等;著作類如《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黃翔鵬、王子初主編***、《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李純一著***、《中國音樂考古學》***王子初著***、《音樂考古》***王子初著***、《殘鍾錄》***王子初著***、《地下音樂文字的解讀》***方建軍著***、《商周樂器文化結構與社會功能研究》***方建軍著***、《大晟鍾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李幼平著***、《中國青銅樂鍾研究》***陳荃有著***、《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王清雷著***、《絃動樂懸——兩週編鐘音列研究》***孔義龍著***、《商周鎛研究》***馮卓慧著***、《楚鍾研究》***邵曉潔著***,等等。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以下簡稱文物大系***是一項國家“七五”、“九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專案,為“八五”全國重點圖書之一,其性質是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總集,目前共計已出版16本19卷。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共同發起,協作攻關;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承辦編撰、大象出版社獨家出版,先後由黃翔鵬、王子初擔任總主編。

  著名音樂家呂驥、考古學家夏鼐是其最早的倡導者。文物大系分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為“七五”國家重點專案,先後由黃翔鵬、王子初擔任總主編,王世民、周常林擔任副總主編,共計出版10本12卷,分別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之《湖北卷》、《北京卷》、《陝西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蘇卷》、《四川卷》、《河南卷》、《甘肅卷》、《新疆卷》、《山西卷》、《山東卷》。二期工程為“九五”國家重點專案***立項批准號:97ZA01***,由王子初擔任總主編,王清雷擔任副總主編。同樣擬出版10本12卷,分別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II》之《湖南卷》、《內蒙古卷》、《河北卷》、《江西卷》、《續河南卷》、《廣東卷》、《福建卷》等。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是中國音樂考古學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收錄最齊的一部恢巨集鉅著,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項。1999年9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一期工程***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2006年5月,獲“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總排名第一;2008年12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二期工程***之《湖南卷》與《內蒙古卷》,榮獲“2006~2007年度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

  對於《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國家文物局前局長張文斌同志曾經感嘆此專案:“中國文博界最大的一部書,想不到是你們搞音樂的人編出來的!”中國首席考古學家、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院長、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專案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李伯謙先生面對19卷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由衷讚許道:“文物大系的出版,開創了中國音樂考古的新時代!”

  著名音樂史學家、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修海林先生這樣評價《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這項成果的完成,代表著中國音樂考古學開始走向成熟,形成較為完整的、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學術成果,並且將對中國音樂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研究,產生持久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出版,使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實現了戲劇性的飛躍式發展,是中國音樂考古學走向成熟的歷史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