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考古發掘,就是被考古人戲稱為“挖土”。無論遺址還是墓葬的發掘,整個發掘過程就是一直在和土打交道,也就是將墓室、墓道或遺蹟、遺物之外的填土清理走。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曾侯乙墓

  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戰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模巨大、儲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鐘***現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鐘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鐘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曾候乙編鐘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後,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本書記載了曾侯乙墓的挖掘過程並展示了其中部分文物的圖片。

  作者簡介

  譚維四

  譚維四,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49年畢業於湖南長沙師範學校。1954年結業於北京大學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

  1952年始長期從事文物考古與博物館工作歷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隊隊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曾主持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與沙冢楚墓、隨縣曾侯乙墓等重大考古發掘與研究。1979年主持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與複製,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3年主編《曾侯乙墓文物藝術》,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合作編寫的《曾侯乙墓》考古報告獲 1999年中國社科院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

  二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內容簡介

  在你的社交範圍內是否有在博物館工作的友人,你是否見過他們眉飛色舞地談論著種種感受,是否欽佩又神祕地嚮往過這份工作。

  你是否見過曾侯乙墓隨葬的整套大型編鐘、秦始皇陵大批兵馬俑和銅車馬、馬王堆一號漢墓發現的兩件僅重49克的輕薄透明的素紗禪衣、廣州南越王墓內那座高大的錯金漆屏……

  還有那許許多多隱藏在這些中華瑰寶後面的一幕幕動人的故事,有時是欣喜,有的是辛酸,以及那些撒下的血與淚。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選擇典型的發掘事例,由發掘主持人撰寫考古發掘記,儘可能地將某處發掘全過程以及有助於瞭解此處古代的資料,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等都包括進去。猶如親歷考古現場,讓您感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作者簡介

  夏名採:

  1941年出生,湖南生石門縣人,土家族。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曾在山東省博物館工作,現任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從事文物考古、文物研究、文物陳列等工作。主要論著有《營丘初探》、《新建博物館及周圍環境得藝術構思》、《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青州龍興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藝術特色》、《青州龍興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等。

  三

  長沙馬王堆漢墓

  內容簡介

  我們選擇典型的發掘事例,爭取發掘主人持人的合作,請他們撰寫老古的掘記,並證得他們的同意,儘可能地將某處發生過程以及有助於瞭解此處古代的資料,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等都包括進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實現了我們的願望。現在,記事又記情的重大考古發掘記,與大家見面了。

  馬王堆三座漢墓的發掘,時至今日,已三十多年了,回憶起當年參加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和研究,涉及的人和事太多了,而本書所記載的一些發掘情況,僅僅是筆者在參加三座漢墓的發掘和研究過程中,所能親自參加和親眼見到的一些事實。在寫些書時,也曾儘量地做到全面地反映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和有關研究,我們參照了侯良、何介均、張惟民、周世榮、傅興有等先生撰寫的有關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記回憶和研究文章,同時也參照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報告。

  作者簡介

  熊傳薪,1940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桃江縣,1964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9月到湖南省博物館工作,從事考古發掘、文物研究和文物博物館管理四十餘年。曾先後負責、主持和參加了長沙、益陽、常德等地從商周至宋元時期上千座古墓葬的發掘。特別是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響應澧、湘鄉大型楚墓、長沙旬鼻咀一號漢墓和衡陽東漢墓的發掘;參與了石門皁市、寧鄉炭河裡等商代遺址和唐代沙窯遺址的發掘。先後參加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長沙馬王堆二號、三號漢墓發掘報告》、《唐代長沙窯》、《中國青銅器》、《中國重大考古發現——馬王堆漢墓發掘記》、《中國青銅器全集》第十卷等著作的編寫。

  四

  滿城漢墓

  內容簡介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餘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五

  廣漢三星堆

  內容簡介

  三星堆是迄今我國發掘數量最多,形體最大古代青銅雕像群,是古代蜀文化的驚人發現。然而,人們可能不知道,在三星堆發現文物是從1929年開始的,是一個曾在縣衙當過師爺的農民首先發現了玉器。上世紀30年代進行過考古發掘,此後,五六十年代都在該地進行過發掘。儘管每次發掘都有重要發現,但是,真正驚人的發現是在1986年,7月18日,當地農民在發掘過的地方取土時,發現玉器,告訴了在旁邊正在進行發掘的考古人員,考古人員立即過去並佈置了發掘,十天後,第一個驚人發現漏出來地面……

  作者簡介

  陳顯丹,1955年出生於成都市。畢業手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現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先後主持發掘過廣漢三星堆遺址、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及廣漢三國雒城城牆遺址等。   在國內外發表的主要論著有《廣漢三星堆古遺址》、《三星堆一、二號坑發掘簡報》、The Sacrificial Pits at Sanxingdui Their Nature and Date***英國***、On The Designation Money Tree***香港***、《四川古代文物概論》***日本***、《三星堆青銅器——四川巴蜀文化的燦爛證據》***臺灣***、《廣漢三星堆遺址發掘概況、初步分期——兼論“早蜀文化”的“特徵及其發展》、《三星堆奧祕》等。其中《三星堆奧祕》一書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先後應邀在英國倫敦大學、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京都國際交流中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博物館,美國西雅圖博物館、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臺大學、臺北故宮博物院、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藝術博物館、新加波亞洲文明博物館等處,就三星堆文化、古蜀王國的形成、巴蜀青銅器的分類及特點等問題舉辦了系列的專門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