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用了什麼策略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他建立的秦朝也是封建社會的開端,正是由於秦滅六國之戰的勝利,秦始皇才得以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秦滅六國之戰用的策略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由當時秦國的丞相李斯提出來的,李斯為秦國確定了先安撫魏楚兩國,和燕齊兩國交好,消滅趙韓兩國然後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這場戰爭的勝者是秦國,秦國以一國之力擊敗了六個國家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秦國的勝利不單單是由於秦國的國力強盛,還和李斯確定的戰略方針有很大的關係,正是由於李斯為秦國制定了正確的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秦滅六國的戰爭策略是很成功的,歷史這一策略命名為“遠親進攻”策略,正是由於這一戰爭策略的正確才為秦國帶來了勝利,使得秦國成為這場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勝者。

  從秦滅六國的例子上我們不難看出一場戰爭中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策略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正確的戰爭策略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秦國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獲得勝利要歸功於秦國確立的策略。

  秦滅六國之戰用的年數

  秦滅六國之戰的時間為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所以大概是用了15年之久。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滅六國之戰秦始皇取得勝利的原因

  秦王終於經過10年的統一戰爭,於公元前221年實現了大一統。經歷了長期戰亂和分裂的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實現統一。秦的統一則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秦國方面

  在戰爭頻繁,兼併不斷的戰國時代,任何國家都想要生存就必須改革圖強。因為舊的社會制度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因此戰國七雄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等。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取得的成效最大。

  秦國自秦穆公到秦始皇,對秦內政外交作出突出貢獻的賢臣都是來自外國,而六國用人大多限於本國,而且往往糟蹋從才。“七國為爭天下,都招四方遊士,但六國所用為相的都是宗族及國人。

  而正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使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落後的小國變為一個強國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正因為范雎入秦糾正秦國內政外交政策的錯誤,在內政上實行論功行賞,因能授官的政策,對外則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正是因為張儀入秦提出以連橫破合縱的政策,利用六國間的矛盾個個擊破。比如,商鞅在魏國時,他是魏相公叔痤手下的一名小官,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有治國之才,但是魏王不用,衛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聽說秦王廣招賢才,便投奔秦國。秦國在商鞅的輔助下通過變法逐漸強大起來,魏國才後悔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話。但這時已為時已晚。

  況且有些有才之士在本國的處境是相當悲慘的。如范雎在魏國時,魏王派他跟隨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王發現范雎很有辯才,於是派人賜給范雎十斤金和一些牛肉和酒,范雎拒不敢收。須賈知道後大為惱火,以為范雎將魏國祕密告訴了齊國,並將此事告於魏相魏齊。魏齊不假思索之下派人打斷了范雎的肋骨,打掉了門牙。用草蓆包之扔於茅廁,並令酒客向他拉屎拉尿。後被人救起送入秦國。范雎原想盡忠報國,但由於丞相魏齊嫉賢妒能,致使將這個人才“輸送”到秦國。

  六國方面

  面對秦國統一趨勢的加強,六國並非都甘心坐以待斃,被秦逼急了,也想方設法的謀劃對付秦國的策略,但卻謀劃不到點子上。

  六國間如果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對付強大的秦國,那麼取得勝利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前298年齊韓魏三國聯合打秦國,攻入秦國函谷關。前247年,魏公子率關東五國出兵反擊秦國,大破秦兵一直追到函谷關使秦兵不敢出戰有十五年之久。但是由於六國間各懷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導致他們間矛盾重重。因而不惜推行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縱容秦國攻打他們的鄰國。殊不知“脣亡則齒寒”的道理,甚至出兵幫秦國去攻打他們的鄰國,最後只好落得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下場。再比如公元前259年,秦國進攻趙國,作為趙國鄰國的齊國看不到趙國是他阻擋秦國的屏障,在長平之戰時卻袖手旁觀,坐待五國滅亡。秦滅五國後最後兵臨城下,別無他途的齊國只有投降,齊王建落得個餓死松柏林中的下場。除此而外,韓、魏等國鼠目寸光,卻與秦聯合攻齊楚,實際上是在自掘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