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人本思想

  【摘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及人本思想,這不僅是我國的一項治國思路,也是新聞傳播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報道原則。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收者、採訪物件,都在呼籲人本思想的貫徹實施,本文試圖喚醒新聞傳播過程中各類角色的人本意識,在詳細闡述人本思想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在新聞傳播的具體過程中,傳播者應該著力體現自身以及採訪物件、接收者的人本思想。

  【關鍵詞】人本思想;傳播者;接收者;採訪物件;傳播過程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今人本思想已成為社會的一種主流價值取向。人本思想的基本內涵就是對人的研究和關注,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即一切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通常是以一種理論的狀態固定化在我們的頭腦中,幾乎倒背如流,但是我們卻很少去深究其中蘊涵的廣泛含義。究其原因,還是我們對其不夠重視。 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以人為本”這一思想的提出與實踐之所以重要和偉大,在於它貫穿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每一個社會人在工作中都應該具備的一種狀態,更準確地說這應該是一種品質、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人本思想重視人的價值,以“人”的切身利益為一切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理應貫徹這種人本思想,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傳播者——媒介——接收者”,這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最簡單的直線模式。傳播者、媒介、接收者也是新聞傳播得以實現的三個必備要素。遠古時代,新聞傳播活動主要表現為口頭傳播,傳播者是人,接收者是人,媒介也是人。套用上面的模式,則可以概括為“人——人——人”的傳播軌跡。可見,從歷史淵源來看,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新聞傳播的根基。

  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人體延伸論,認為一切媒介都是人體各個感官的延伸。換句話說,媒介的出現與發展是為了每個人看得更清,聽得更遠,得到的資訊更準確,媒介的存在是為人類的利益服務的。新聞傳播活動是人類圍繞傳播媒介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所以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人更要為人類的利益服務,從人們的利益出發進行新聞傳播活動。

  現階段,媒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也有網路、手機等新興媒介,這些本質上都是一種傳播的工具。而真正能夠使用這些媒介的卻依然是人本身。“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不可缺少性同樣決定了人本思想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無論從新聞傳播的起源,還是從新聞傳播的目的以及傳播媒介來看,“人”都不可或缺,而且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人”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必須重視以人為本,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傳播事業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

  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以人為本

  在新聞傳播過程“傳播者——媒介——接收者”中,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且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以人為本不同的含義。

  傳播者。從傳播者來看,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體現為對人才的重視,管理層應該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培養、吸納、合理重用人才。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人才崗位,使人盡其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採用人才的思想,為人才思想的發揮提供廣闊的天地。

  其次,傳播者的以人為本思想還體現在傳播內容方面,確立以人作為主要內容的報道視點,盡力追求新聞的個人化,要儘量通過人們的個人故事、體驗為切入點和線索來報道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解釋新出臺的法規政策等等。美國《最佳普利策新聞獎作品》一書中有一句被西方新聞界奉為經典的話:“新聞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而這個事實必定是有人蔘與或者與人緊密相關的事實,脫離了與人的關聯,新聞事實也就無所謂新聞價值了。所以無論從開掘新聞價值,還是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傳媒必須要拋棄那種為事件而報道事件、為主題而報道主題、為經驗而報道經驗的抽象、空洞的新聞報道方式,而要確立以人作為主要內容的報道視點。《南方週末》之所以受到讀者熱捧,個人化的報道方式是其一個非常大的亮點。比如報道北京奧運會,在這舉國同慶之時,《南方週末》的報道不是大篇幅記載奧運會的盛況,也不是一味介紹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而是在記載無數個普通人生活的同時穿插進去奧運的元素,讓讀者切身感受到了奧運會對北京人以及全國人民的影響;同樣在報道汶川地震中,《南方週末》選取具體人物的某個具體事件或者某個具體場景,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不僅在對重大事件的報道中體現明顯,而且這是《南方週末》的一貫敘事風格,包括某個節日、某次礦難等,都能從小人物入手,讓報道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接收者。從受眾來看,人本思想首先體現在新聞報道要貼近民生,製作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節目,實現新聞報道平民化。孫玉勝稱電視媒體為“家用媒體”,一語中的地指出:“觀眾是舒服地歪在自家客廳裡,或者是靠在床頭上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下,難道會有人願意請一個‘家庭德育教師’,站在自家的客廳,甚至站在自己的床前來教訓自己嗎?”在這個觀念多元化的時代裡,人們不會願意讓任何一種新聞媒介在自己茶餘飯後的閒暇時間裡對自己指手畫腳,告訴自己是非對錯。溝通、交流、平等、自由才是人們能夠接受的。這就要求廣大媒體人在報道新聞、製作節目時,語言應通俗易懂,製作出受眾樂於接受的節目,使受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媒體的觀點,對媒體的報道心服口服。但在此過程中,在體現受眾人本思想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好適度原則,不可以使平民化轉變為庸俗化、娛樂化,獵奇和危言聳聽,使節目成為一味娛樂與低俗的俘虜。

  其次,人本思想還體現在對待接收者的“一視同仁”。我國傳媒業在蓬勃發展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似的受眾群,將目光聚焦於所謂的“強勢人群”、“主流人群”之上,主要是除城市貧民之外的城市市民階層和白領、中產階級等“有錢且有閒”的受眾層。如《北京青年報》的“標準讀者像”是:他(她)是一位36歲左右較為成熟的年輕人,擁有高中或大專以上學歷,供職於政府機關、科教文衛單位或企事業單位的公務員、專業人士或“白領人士”,他(她)是擁有較高經濟收入和消費投資決策能力、對於流行時尚敏感、享有最多的高檔和豪華生活用品的城市人。這種定位方式使得接收者在媒介創辦時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這樣赤裸裸的傳媒歧視怎麼能夠體現真正的人本思想?

  這裡說的以人為本指真正從受眾的身心健康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服務,想受眾之所想,急受眾之所急,而不是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媒體覆蓋率而將受眾分成不同的層次,也不是報道一味迎合受眾低階趣味的內容。

  採訪物件。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還有一股重要力量是經常處於被忽略地位的,那就是採訪物件,人本思想的貫徹更應該關注這部分人群,因為正是採訪物件構建起了媒體呈現的具體內容。新聞工作者在採訪過程中,通常以製作節目為核心,或者有的採訪者以受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但確實很少聽說某媒體以採訪物件利益出發來進行報道的,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是媒體沒有意識到被採訪物件的重要性。

  首先,在“傳播者——媒介——接收者”的簡單傳播模式中應該加入採訪物件,採訪物件緊緊圍繞傳播者,既是傳播者新聞線索的來源,也是傳播者蒐集素材的物件,是新聞傳播過程中資訊的來源點和匯聚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媒體真正的“衣食父母”。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傳播者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忽視了採訪物件的重要地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傳播者往往為了高質量地完成節目組的任務,經常不惜辛勞地一遍遍拍攝;為了滿足受眾的心理,誘導採訪物件講述出其最不願提及的悲傷往事,真可謂精益求精。但是他們是否想過為了精益求精而進行的重複拍攝會使採訪物件疲憊不堪?或者他們是否想過一些可以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的節目通常是某個採訪物件“心中的最痛”?這種通過反覆揭別人的傷疤來滿足受眾和節目需求的做法是否有些殘忍?如果為了實現這種傳播者與受眾的人本而犧牲採訪物件的人本,那麼這顯然不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真正的人本。

  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因為採訪物件本身是受眾的一部分。採訪物件提供新聞線索給某家媒體,一般情況下是出於對這家媒體的信任,如果採訪者走後留給採訪物件的是無限的疲憊與加倍的心痛,那麼無疑會影響這部分受眾對此媒體的信任度,同時也由此影響媒體的形象與聲譽。


  再次,採訪物件一般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之所以講述自己的悲傷給大家聽,之所以配合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之所以相信新聞媒體,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中的不如意無處傾訴、無法發洩。他們希望新聞媒體進行報道絕不是出於幫助媒體制作一期高質量的節目來吸引受眾的眼球,而是希望通過媒體報道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感情,獲取社會的同情,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援助。如果要實現採訪物件的以人為本,新聞工作者就必須從這些採訪物件的需求出發,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這也是由新聞媒體特殊的社會角色所決定的,他們處在“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中間環節,有幫助採訪物件宣洩感情的職責。

  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災難性報道中,對一線的情況進行全面、真實的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在受眾迫切需要知道地震現場的最新情況與進展的時候,只能通過媒體制造的“擬態環境”來了解,不可能人人去往一線,而當地的受災群眾更依賴於新聞媒體的報道,他們首先是把新聞媒體當做宣洩的物件,同時希望能夠把他們的悲慘處境傳播出去,引起黨和國家的重視,引發好心人的同情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重建家園。所以,媒體的報道視角、報道方式顯得尤其重要,這些可能直接決定社會輿論的形成。假設我們的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僅僅為了完成採訪任務、為了製作節目而絲毫不理會採訪物件的迫切需要,那麼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將成為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冷漠群體,更不用說他們應該具備的人本思想了。

  結語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貫穿在新聞傳播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傳播者、受眾、採訪物件人本思想的體現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整體,缺一不可,需要我們去實踐與領悟。而且由於新聞傳播活動的特殊性,傳播者的地位舉足輕重。傳播者處於採訪物件和受眾的連線地段,又直接受媒體控制。採訪者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他們採寫的報道是資訊廣泛傳播的源頭,採寫的質量、報道的傾向又直接影響受眾的觀點、媒體的形象、社會輿論的形成。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寫好新聞報道、弘揚社會正氣,先要自己做好人,在思想上明確新聞傳播的目的,在行動上時刻以人文的視角去關注身邊的人
和事。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8-35.

  [2]王建武,劉鞏,高健生.試論以人為本[N].山西日報.2004-07-20.

  [3]吳文虎.新聞事業經營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211.

  [4]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