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明治維新是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日本的一場資本主義大改造。在日本徹底完成倒幕運動之後,明治天皇遷都東京,在西方列強的支援下,於日本國內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明治維新發生的背景,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治維新發生的背景

  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日本正處在最後一個幕府時代,那時候掌握實權的德川慶喜幕府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戰略,禁止外國的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禁止遠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到故鄉。在這段時期,日本國內出現了早期的家庭手工業作坊,並且出現了“僱傭工人”制度,這也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表現。資本主義的出現自然會和封建社會的舊習之間產生衝突,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要求進行制度上的改革。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日本還發生了“黑船事件”,使得一些西南諸藩國與幕府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也就造成了後來明明都是封建產物,藩國會反過來支援資本主義改革的原因。所謂“黑船事件”,是由於當時懦弱的幕府政府同意了與美國簽訂一些不平等的貿易條約,允許美國在日本開設兩個港口,並且享有最惠國待遇,簽訂了《神奈川條約》。

  在幕府末期,還有許多中下級武士成為了豪農豪商階級,是當時日本社會上的改革派,並且就是他們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也是他們東奔西走,將新興地主、西南諸藩、新型資本主義等階級聯合起來,進行倒幕運動,這也是明治維新背景之一。

  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維新是日本在完成從封建社會向資產階級改革之後進行的相應的社會改革。那麼在倒幕運動之後,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個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還是能夠被概括為四個。

  首先便是作為封建社會代表的幕府派實在是不得人心,並且做出了許多閉關鎖國的事情,還和歐美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種種原因集結在一起便使得倒幕派的力量十分壯大。再加上日本在幕府年代,其領土是以藩國為單位被分割的,各藩國之間有著絕對的自治權,只是在名義上奉天皇為主罷了,這和我國周朝時候的情形相似,只不過日本藩國的領土面積比較小。藩國與藩國之間向來有著很難調和的矛盾,因此只要倒幕派一形成,便會有相當一部分的藩國加入倒幕派,使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壯大。

  在倒幕派獲得較大的權力,推翻了幕府的統治之後,並且在長時間的封建壓迫之下,人民群眾對倒幕派的呼聲很高,反對幕府統治的農民運動也是層出不窮,此時的幕府早已處於不堪一擊的脆弱狀態,因此倒幕派能夠輕易擊倒幕府。

  在倒幕派建立政權以後,立馬就以天皇為權力中樞建立了新的政權,通過對官職與機構的一系列改革來穩固政權,並且通過這個新的政治體系釋出了一系列除舊佈新的政策,對日本國內進行了重大改革。除此之外,當時的西方列強正在合力侵略地大物博的中國,中國軍隊也是奮起反抗,因此西方眾強沒有多少時間來壓迫日本,這也給了日本一個得以完成維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