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卓越課堂心得體會

  學習卓越課堂的最大體會是師生的共同進步,是知識和素養的共同提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範文一

  有幸聽了中央教育教學研究所韓立福老師的講座,從而感覺受益匪淺,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讓我對有效教學,建立卓越課堂也有了深深的認識。對我今後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如何在以後工作中提高教學質量,保證課堂的高效,我認為:

  1、轉變觀念,追求有效意識。

  不能再用傳統的老模式,採用“滿堂灌”、“滿堂問”“磨時間”等一些舊的思想觀念。新時代的老師應該追求一些新的教學意識:是學生由等待被動學習走向勤奮學習,逐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現在的老師應該教授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該教會學生自己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能夠不在老師教授的情況下就能做到自主學習。

  2、轉變思維,提高有效教學

  教師課前都要備課,以前都備知識,自己備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較閉塞,教授方法也比較單調。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話,備課就比較全面,所涉及到的問題考慮也會周全,這有助於設計方案的科學化,使其課堂能夠更加有效,提高其課堂質量。

  3、轉變方式,用心經營課堂

  教學生學習方法,更要用心去鑽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合學生,所以一節課不在於你交多少知識。韓老師的查著工具讀,划著重點讀,寫著感想讀,記著內容讀,練著習題讀,思著問題讀著實讓我思維頓時開闊。語言精練,卻內容概括全面。為我在具體實踐上起到了指導作用。

  走進有效教學,建立卓越課堂,這需要我們用心的去鑽研,去實踐。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更應該不斷去學習,不斷去創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師能,使課堂更加和諧。

  範文二

  4月11日,“全國高中課改名校卓越課堂大型展示活動”在重慶市育才中學舉行。活動分為三大板塊,包括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專題報告、全國課改典型高中名校名師特色教學精品課展示以及重慶市高中課改典型名校卓越課堂精品課展示。我認真學習了專家的教育報告,現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主任、教授周成平作的報告是《關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周教授認為打造卓越課堂首要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他分析了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對傳統教學教師形象的進行了反思,強調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及著重關注的問題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傳統教學存在的很多問題在我身上都有體現。比如,我每次備課做好的教學設計都與我上課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預設的啟發式教育或是合作交流式教學往往都變成了灌輸式教育的方式,教師成了主體,而不是學生。周教授講的關於教師角色的反思給了我啟發,要想改變現狀,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得正確認識教師這個角色。例如,我們不應該過於關注學生的發展,而是應該關注師生共同發展或是優先發展。

  我還認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注意處理好一些關係。比如,應該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的建構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寫好教學設計,尤其是知識引入部分,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著,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全國高中課改著名專家李常明,作了題為《走向卓越,突破口在哪裡?——關於“卓越課堂”淺表解讀》的報告。李研究員認為可以把卓越課堂解讀為“有效+特色”或是“有效+魅力”,如此簡化,明顯降低了操作難度,增加了教師嘗試的自信。接著,李教研員從何為有效、如何達到有效進行了深入講解,並用個案詳細闡述了何謂特色加魅力,淺顯易懂、操作性強。

  我剛開始覺得卓越課堂是很難打造的,完全找不到突破口。聽了李研究員的報告之後,我認識到打造卓越課堂,不僅要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入手,還可以從提高自身的魅力加特色入手。在教學中融入自己的個性,打造屬於自己的課堂,讓學生喜歡自己,愛上自己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更大的積極性。我也從李教研員那裡學到了操作的方法,這也是我自己要注意和學習的方向。如,教學設計獨到、新穎,多在同課異構上下功夫;多讀書,進行文化修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注意下學科間的知識整合;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這是新老教師的區別,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能做出準確的評價;把課堂還給學生,卓越課堂關鍵是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都要達到最佳效果;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好能形成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

  最後,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核心成員、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兼實驗中學校長龔雄飛作了專題報告。報告的題目是《新課程卓越課堂的制度設計與教學創新》。龔院長認為“卓越課堂=過程的超越+結果的優質性”,因此中國的課堂必須實現兩大轉型,即以學生學習為本和以學生髮展為本,接著分析了學本式卓越課堂的三大難點及主要的解決方法。

  之前我認為即使我們教師願意花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小組交流,可是學生的基礎差,積極性也難以調動起來。龔院長的報告中也談到此類問題,並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比如說讓優生帶動差生,讓活躍的帶動靦腆的,每週指定兩三個名額,這樣下去,總會使全班都參與進來,使每個學生學到他所應該學到的東西;此外,可以利用數學裡面常見的一題多解,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

  這次學習,讓我對卓越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幫我解決了很多疑惑,也讓我實際操作起來有了一定方向,但我的認識還比較淺顯,還需要多多研究,多多學習。

  施超:育才中學聽課心得

  今天我到育才聽了天津市特級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以及育才中學本校名師的公開課。課題分別是《求曲邊梯形的面積》,圓錐曲線習題課,以及《三檢視》。每位老師的課程都十分精彩,均給了不小的啟發。

  對於借班上課的特點,老師由於也是與學生第一次見面,所以每位老師都採用了先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以鼓勵的姿態,詢問有沒有信心之類的話語,讓學生自然而然樹立起競爭意識,從而開始積極配合老師。

  第一節課中,這位老師將其紮實的基本功展現給了大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時選擇兩次單獨提問的時機,一次是在解題前讓同學說出關鍵的解題步驟,另一次則是在解題後讓學生說出如何解題。這啟發我以後的公開課提問的一個基本技巧,即不盲目提問,有針對性的提問。同時在最後的計算求和時,由於學生對該符號的陌生,我認為應該將公式展開更好,而不僅僅是口頭說明。

  第二節課,這位山東省特級教師只用了一個題就完成了習題課。題目是已知橢圓上點P與兩焦點連線互相垂直,求P座標。最開始我只認為不過就是做出來換個題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法一、法二、法三、法四卻依次呈現在我面前。充分體現了這節課發散思維的主題,老師對每位同學的耐心鼓勵以及同學的大膽幽默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後的一題多變,變條件,變結論,則充分挖掘出了這道題目的深度。也體現了這名特級教師的水平。為我的習題課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榜樣,少而精是我對這節課的整體認識,也要求我在對待習題課的時候要充分把握主題,挖掘每個題目。

  第三節課,育才本校老師的引入利用瞭解放碑的碑、重慶大禮堂的圖片,通過不同角度的展示來描述三檢視。通過對一些實物模型的展示及練習,讓學生熟悉三檢視的基本做法。隨後分組討論擺圖,也讓整節課堂顯得很熱鬧。最後的由三檢視識別幾何體也讓這節課顯得充實而飽滿,前後照應。本節課老師充分利用了資源,使得一節抽象的課變得具體而生動,讓每個同學都很有參與感,同時大膽利用了小組討論,能較好把握時間。這也提示我以後在上課時是否該更加大膽採用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在整節課中更有參與感,同時對待周圍的事物也要更加留心,為以後的課堂多準備一些素材,使得課堂更加接近生活。

  三節課,角度不同,收穫也不一樣,我希望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也能更多接受類似的經歷,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展開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

  範文三

  20xx年5月10日,全國知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專家委員會會長馮恩洪教授在臨沂四中為我市幾千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做了“卓越課堂—讓三個面向走進課堂”專題報告會”。馮教授指出,教育正在接受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挑戰。基於課堂教學就要提高課堂的有效率,就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要素的組合關係,這就需要解決好教材如何使用、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這三個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來選擇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和學習的進度,讓每個學生能夠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要打破教師傳統的講授法,講求學生合作、團隊、探究的學習。馮教授強調,高效課堂的評課標準應該是“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小組是能力的平臺,展示是生成的關鍵,導學是教師的水平。”馮教授還指出現在是雲教育時代給我們老師帶來的衝擊波:第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事實的知識更重要。第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21世紀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資訊處理能力,有效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正確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創新變革能力。

  基於21世紀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能力,馮教授結合教育社會學和自己多年的教學管理經驗,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高效課堂建設的本質,給出了一些經典的教育經驗,例如:適合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讓學生喜歡我是教師的終極目標。自愛的最大是對別人的尊重而不是索取,教育要與溫度。馮教授以他充沛的精力,非凡的記憶力,淵博的學識,縝密的思維,幽默而深邃的話語讓每一位參加培訓的骨幹教師們領略了教育大師的風範,體會到了教育的魅力。

  總之,聽完馮教授的講座給我的心靈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沒有知識就沒有力量,光有知識不一定具有力量,簡單堆積的知識不可能產生力量。教育永無止境,教師的成長更是永無止境。教師的成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對於我來說,到達“卓越”這一境界還需要一段路,但我還是會努力先從做一個“稱職”的做起,努力的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向“卓越”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