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的方法步驟

  課前預習、教學聽課和課後複習是整體教學模式中的三大活動環節,預習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預習的主要任務是複習和鞏固已學知識,並利用已有知識初步感知新學內容,找出其中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本文立足課前預習,試對進行探究。

  1、閱讀

  閱讀就是要閱讀單元內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字教材,閱讀課文的註釋,閱讀課後的“研討與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絡。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

  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後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樣,我們就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瞭解。這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而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作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線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和表現特色。

  2、查閱

  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裡,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並用,將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註解,那麼閱讀時可以對照註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註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

  例如“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句話,“似乎”與“確鑿”兩個詞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這裡,作者將它們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線劃出來,再打上問號,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你就可帶著問題聽,就會理解得更透徹些。再比如“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行道樹》張曉風***這個句子,句中的“墮落”一詞如果沒有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我們就應該通過工具書去理解它的原義及引申義等,閱讀時可結合上下語境進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話上課時就應有所側重地聽老師講解,

  3、思考

  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我們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

  以《最後一課》為例:可以把描寫韓麥爾老師的語句、表情、動作、服飾的句子,和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劃出來,有的可以打上重點符號,並在書旁註上自己的評點。再如《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中的擬人化的描繪語句十分有特色,預習時就可以將其劃出來,特別是一些關鍵的、生動的詞語。這樣,在自己的賞析下,再經老師課上的點撥,領會就更快了,理解就會更加深入。應注意的是在指導學生在進行預習思考時定要結合文章體裁的特點。如在預習說明文時,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歸納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個主要特徵進行細緻說明的,在這說明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個什麼樣的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品味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課前預習的意義:

  1、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實際上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即將所學知識進行的自學。在學校教師能教給學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碼的知識。大量的新知識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的去探索,根據需要去自學。因此,學生從小就培養自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預習正是過渡到自學的必要步驟。著名教育大師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如何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最為值得探究的課題。

  記得有位名人也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確實,對孩子來說,讀書,不僅僅是學會一些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最強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老師的指導。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活動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綜觀國內外各種學習理論,無不強調“預習”這一環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在新課標教學中,預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獲得新知識的活動。例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就可以運用老師平時教給的方法或者運用工具書等去理解。掃清閱讀障礙後再根據老師教給的分段方法理請文章脈絡。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2、有利於學生提高聽課效率

  學生在預習新課文時,會有不懂的內容,這屬於正常現象。課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弄懂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學習深入的關鍵所在。預習時可以把這些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特別注意聽老師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聽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肯定會好。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傳統教育觀念往往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動的、權威的地位,學生則是被動的、從屬的。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新課標目標下的教學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前預習作為新課標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使學生較好地改變自己的認知前提條件,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比較容易,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調動起來。

  4、有利於暫困生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

  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基礎不牢,已學的知識不鞏固,課後用於複習、做作業的時間也相應增加,以致愈學愈困難,造成“惡性迴圈”。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學習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課的聽課質量,減少用於複習、做作業所費的時間。有效的辦法,是爭取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經過預習,一方面,由於複習了需要掌握的舊知識,掃除了聽課中的一些障礙,課堂上可以聽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因為上課聽懂了,課後用於複習的時間相應減少,做作業的速度相應加快。預習雖然用掉了一些時間,但從聽課、複習和作業的效率上得到了補償。時間一長,就能贏得一定的時間,用在回頭系統地複習過去學習這門學科時沒有弄懂的地方,或遺忘了的地方,從而使學習逐步轉為主動,學習成績也相應會上升。

  由此可見,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因此,預習這個環節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強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