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學習化學的基本觀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同時,也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元素觀。 不僅告訴我們龐大的物質世界不過由週期表中的百十號元素組成,在化學反應中元素保持不變,從而理解物質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這百十號元素並非孤立,它們呈現出內在聯絡與統一性,即元素週期表和週期律,包括各種族和區的劃分,這是一種整體的大元素觀。

  二,微粒觀。 巨集觀物質由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微觀粒子構成,如原子分子離子高分子,同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形態的微粒,如鈉單質與食鹽中的鈉離子,亞鐵離子與鐵離子,氧分子與臭氧分子,它們性質截然不同。化學就是在泛分子***從亞原子到超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一門科學,並用簡潔統一的化學符號來表示不同的微粒及其變化。從巨集觀變化到微觀機理再到符號表示,“巨集--微--符”是化學的最大特色。

  三,構性觀。 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物質豐富多彩的效能背後是其內在豐富多彩的結構,這一點在有機化學中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同分異構體,如官能團***。再如蛋白質,正因為它具有從氨基酸不同連線順序的一級結構到肽鏈空間摺疊的複雜而精緻的四級結構,才使其具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並扮演起生命物質基礎的角色。

  四,相互作用觀。 構成物質的微粒是運動的和相互作用的,不同層次的微粒間以不同的作用力相結合***如化學鍵,範德華力***,並通過有效碰撞實現元素的化合與化分,從而導致化學反應的發生,同時微粒間作用力的破壞或形成伴隨能量變化。

  五,轉化觀。 化學最大的魅力就是合成製備物質,通過原子重組發生化學反應,其“無中生有,變廢為寶”的神功常常讓人驚歎不已。合成化學是當今文明的頂樑柱,化學在物質轉化方面的功能使其在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充當主角。化學的魅力在於:改變分子,就可以改變生活改變世界。

  六,分類觀。 現在的化學物種已超過8000萬種,其性質與反應更是不計其數,所以不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都需要分類。如把化合物分成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還分為酸鹼鹽和氧化物等。再如化學性質一般可從“氧還,酸鹼,絡合”等角度分析。又如化學反應型別,也是按不同機理分類研究的。

  七,守恆思想。 讓我們認識到千變萬化的現象背後隱藏著不變的東西,化學反應“雖變幻無窮,但變中有定”,如質能守恆,很多化學問題的分析用“原子守恆,電荷守恆”等觀念,常可以使問題化繁為簡。

  八,定量思想。 如化學反應的進行受數字支配,即按方程式中對應化學計量數進行。又如化學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受平衡常數的制約。化學研究要更深入和準確的話,其定量化的程度必須進一步提高。

  九,動態平衡思想。 要意識到很多物理化學過程因可逆而具有限度,最終會處於動態平衡,如化學反應平衡,溶解平衡,電離平衡等。更要認識到動態平衡表面上穩定靜止但實際上充滿活力與可變性,是特定條件下達成的,因此也是因條件而改變的。

  十,能量最低原理。 這是自然界的一條普遍規律,降低自身能量趨於穩定是很多物理化學過程自發進行的主要動機,如鈉與氯的化合,金屬在溶液中的溶解,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分子結構及配位鍵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