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中的指導作用論文

  我們在想問題、做事情的時候應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像當代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已經與我國的實際國情緊緊結合,中國共產黨已經開拓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線,在新的時期運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用理論指導實踐,並且通過實踐反饋,不斷完善新的理論,從而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中的指導作用相關論文。僅供大家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中的指導作用全文如下:
 

  一、意識的能動作用,將遵循客觀規律和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要正確處理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自然界,人的思維以及人類社會都在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發展,那麼也就要求我們遵循客觀規律去辦事,一旦違反規律就會受到懲罰。但是,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和利用的。人們可以根據規律發生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到現在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在其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做到遵循客觀規律和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將已經有的優越條件和待開發的良好條件相結合,有力的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程序。在整個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民這個主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最主要的的部分,那麼,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主力軍自然而然是農民本身。

  所以,國家應當給予他們足夠的方針政策的指導,以及物質和基礎設施的安排,從而引導、激發農民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主要體現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鼓勵農民發揮創新精神、鼓舞農民樹立創業意識、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實現自我價值。那麼,如何讓更多農民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呢?國家要切實落實相應的政策,讓農民們真實詳細的瞭解新農村建設帶給他們的好處,讓他們切身體會到這是與他們自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緊密相連的方針政策。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農民們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參與其中。
 

  二、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時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因為我國特殊的國情,人口眾多,農民人口占大多數。所以遇到的矛盾和困難肯定是較多的。例如: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差、農業支柱貧乏、農民收入較低等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國家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及時解決。我們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也時刻不能忘記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農業經濟,為農民創收,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同時,高度重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困難和問題,重視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著力解決“讀書難、讀書貴”、“看病難、看病貴”、“出門難、車費貴”等突出問題,不失時機地把握政策,科學調整工作思路,妥善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除此之外,新農村的建設要遵循發展的客觀規律,發展的本質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發展也有客觀規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量質變的問題,量變是引起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足跡告訴我們,經濟建設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尤其因為長期以來,農村一直受著傳統的思想觀念所束縛,加上其地理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導致新農村的建設必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要避免任何操之過急的思想及行為。通過一步步的積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只要國家堅持不懈的給予農村扶持與幫助就一定能夠實現量的積累,從而實現質的飛躍。
 

  三、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內外因結合

  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所以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在於他的物質性。因此,我們在想問題、做事情的時候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農村具體的情況開展工作,我們不能忽略農村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目前,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開始了新農村的建設,但是各個地方進行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還不相同,並且各個農村的情況也不相同,所以,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例如:基礎設施薄弱就應當首先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而不是急於投入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各個農村要在充分認識自己實力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實事求是得進行建設,切不可盲目跟風。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我們還要堅持將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外因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注重內因所起的決定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因的影響作用。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民本身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堅強奮鬥,自強不息是內因,他們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而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物質的幫助是外因。如何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成為領導者考慮的關鍵所在。

  首先我們應當做到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做到積極的投身於建設當中,發揚他們艱苦奮鬥,創新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立足於本身所具有的的優勢,突出發展重點,積累發展經驗,促進發展程序。同時,還要緊緊的把握住國家發展的各個機遇,並且抓住國家給予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人才、技術、經驗、理念等等因素,藉著國家吹來的這股強有力的東風,將新農村建設推向成功的浪潮。
 

  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人的主體性,落實好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新時期的一次大的社會變革,所以需要他的主體推動變革。農村和農業的主體都是農民,農民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是農民艱苦創業和奮鬥的結果,我們一定要激發農民發揚大膽作為、敢為人先、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奮鬥精神,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毅力,戰勝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挫折,拋棄禁錮農民思想的舊傳統,堅持引導人們使用科學的理論,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加強科學技術投入比例,對可以使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叢集加大關注和建設。

  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奮鬥目標。同時,還應當落實好群眾路線,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他們是收益的主要團體。

  但是,國家在進行建設的時候,決不能將他們僅僅作為扶持和幫助的物件,而是應該引導他們成為建設新農村的主幹力量,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工作中,都要讓農民感受到他們是這個建設中的主導力量,是建設自己家園的主人,這樣才可以使他們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智慧,主動的參與其中,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的實施。

  當代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已經與我國的實際國情緊緊結合,中國共產黨已經開拓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線,在新的時期運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用理論指導實踐,並且通過實踐反饋,不斷完善新的理論,從而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