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

  看到一篇名為“”的文章,作者“漏屋”。寫的不錯,推薦給大家,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歡迎大家參考與借鑑。

  

  前 言

  著名語言學家Greg Thomson說的:“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複雜,以至於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於不需要說清楚。”討論語言學習的原理,是件非常複雜的事,在下當然也沒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為外語學習就連學術界都存在很多尖銳的爭論,本人也不敢說自己有把握能把爭論化解。但還是決定先從簡單入手,做些拋磚引玉的工作吧,探討一下外語學習的真諦,特別是對大家在外語學習上普遍存在的誤解進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對外語學習者有所幫助,對外語教學工作著有所啟發。現在把以前演講的部分內容整理一下發在這裡,希望和大家探討。

  一、理論篇

  對外語學習的主要誤區

  我們普遍對學外語學習方法的認識是:

  1.要有語言環境,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

  2.學習外語要多記多背,也就是說是用記憶學語言。

  3.想糾正發音,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音,比如BBC或VOA那種。

  4.要學習外語語法,如果語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

  5.要有詞一定詞彙量,要大量背單詞。但背英語單詞很難。

  6.以前學的是書面語或過時的英語,和現在口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口語不好。

  7.學外語必須非常刻苦,長時間反覆練習。

  “全錯!而且不但錯,事實正好相反!”

  “怎麼會錯呢?難道學外語不是在語言環境下最好嗎?難道想糾正口音不是要聽標準的發音嗎?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怎麼會錯呢?

  誤區1:想糾正發音,就要不斷地聽純正的發音?

  大家一定都認為,要想學好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這還能錯?不幸的是,剛好錯了,而且正好相反。語音專家發現,成年人要想糾正自己的發音,不能只聽標準發音,而是要聽大量的“非標準發音”,也就是說,帶口音的發音。比如德國口音的英語,法國口音,義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國口音等,而且種類越多越好。這是怎麼回事?這個結論的來源,要從當年哈佛大學的語音專家們,在做口音研究時,用日本人做試驗講起。

  各位知道為什麼做語音實驗會用日本人嗎?大家普遍會答是因為日本人發音說英語很難聽。大家都知道英語有大約44個發音***母音加子音***,而日語只有大約30個。於是日本人在說英文時,很多音是發不出來的。比如“日r”的音,所以不會說。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說成lead and light. 於是當時哈佛大學就找了在美國的成年後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實驗。首先問這些被實驗者,read和lead兩個音,大家聽得明白嗎?大家一致答聽的出區別。接下做了實驗,讓這些日本人聽許多“r”或“l”打頭的詞***不給看拼寫***,二選一的答案,做完了測試,發現大家的正確率是50%。各位已經發現問題了,二選一能答對一半,實際就是根本不會,純粹瞎懵,命中率當然是一半。結論已經出來了:發音不準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

  那麼這些被做實驗的日本人都在美國生活了一段了,天天聽標準音,為什麼改不了口音?原因是:成年人的耳朵聽音不準,分辨能力低,聽不準一個不在自己母語語音範圍內的新標準發音,也聽不出自己和標準音的區別***可能自己覺得有些區別,但具體也說不明白***,以為自己已經發到標準了,其實還有差距。科學實驗告訴我們,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對各種語言有高解析度,才可以聽準任何語言的發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體說,大多數人到十二歲以上就不行了,這個能力失去了。而實踐經驗證明,多聽各種非標準音,有助於成年人提高聽力敏感度和分辨力,從而達到定準和自然糾正自己發音的效果。***什麼是各種非標準音?比如英文“very-interesting”,法國口音是“vehi;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veliindelisding”,中國口音是“外瑞-因踹斯停”***。當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聽和分辨各種口音的適應訓練後***當然不是僅聽非標準音,要和該句的標準音以及自己的模仿發音進行對同時比訓練***,聽者的聽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準確分辨帶口音的人來自哪個國家,發音就自然進步了。這是成年人糾正發音的科學方法,跟大家想當然的結論正好相反。

  誤區2:要有語言環境,在國外待一待就自然會說了?

  而中國人都應該說準普通話。但同樣道理,如果小時候***十二歲以前***沒有說準,成年後就會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學最吃虧,因為缺音。那應該如何糾正發音呢?如果按理所當然的推論,大家天天聽標準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聞聯播和聽廣播就能糾正發音嗎?結果不行。到北京住幾年口音就改好了嗎?結果還不行***還是小孩子行。***那找個說標準普通話的人一起生活還幫助糾正行嗎?大家就笑了。很多人幫父母糾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沒見有效呀。那怎麼辦?原理是一樣的:多聽各地人的口音,並進行比對訓練,耳朵敏感度越來越高,口音就越來越小。這是成年人科學的糾正發音的方法。

  誤區3:語法不行,詞彙量不夠?

  “啞巴英語”是如何造成的呢?我們先來做個實驗。我說一句外語大家仔細聽。準備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

  大家聽到了什麼?答:六個數字,可能是個電話號。是幾啊?“六五七…什麼什麼四。”這是一般同學的答案。為什麼沒聽懂?是單詞量的問題?不是。是語法問題?不是。是發音問題?不是。那是什麼?這時總算有人醒悟:我剛才在那裡反應中文呢。我剛聽英文時,坐在那裡在腦子裡把它們飛快地轉換成中文,才轉一半您就說完了。原因找到了。大家原來都在那裡默默地翻譯呢。可在座的沒一個翻過來的,是何故?

  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詞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裡重複簡單英語而提不高。那我練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嗎?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可大家為什麼非在腦子裡翻譯不可呢?因為大家聽到英文時實際上腦子裡空空沒概念,但都學過每個英文字的中文解釋,想一下中文解釋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裡努力“轉換”而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聽到英文直接就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答案很簡單:要能用英文思維就行,說白了就是會用英文想事兒了。而不是要說英語的時候,還得組織一下句子,想一下語法吧!用什麼時態?過去時?完成時?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單數複數?要加S嗎?男他女她?

  總結:

  1.出國,有語言環境,多和外國人交流也不一定能說的流利。

  國外的語言專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前提是如果能維持外語環境***不能每天縮在本族人中***,那麼達到流利程度的時間需要年齡除以6。也就是說,如果三十歲到國外,需要5年才會比較流利。所以很多出國讀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國同學,英語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們發現,由於開始時基礎差,很難維持外語環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學生在國外5年以上外語仍很差。

  2.學習外語不能靠多記多背。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歲數時記憶力是最好的?10歲?18歲?越小越好?錯!是30歲左右。而年紀越小記憶力越差,3歲時實際上長期記憶力幾乎是零。所以大家3歲以下的事一般都記不得,有幾件事記得就了不得了。明明是成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3歲小孩沒什麼記憶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比,可成年人學語言困難,3歲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談,單從記憶上看,剛好是因為成年人記憶力好而且用記憶去學語言,所以困難;小孩記憶力差,而剛好不用記憶力學語言,所以容易。剛好又證明語言獲得不是靠記憶!

  3.想糾正發音,單靠模仿純正發音是不夠的。

  如何糾正發音呢?如果按理所當然的推論,普通話不準,大家天天聽標準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聞聯播和聽廣播就能糾正發音嗎?結果不行。到北京住幾年口音就改好了嗎?結果還不行。那怎麼辦?多聽各地人的口音,並進行比對訓練,耳朵敏感度越來越高,口音就越來越小。這是成年人科學的糾正發音的方法。

  4.要學習外語語法,不一定要語法熟練。

  可以無可爭辯地說:語法無助於流利的交流。對照語法來說話,是不可能說流暢的。

  5.學外語不是單靠背單詞就可以的。

  日常交流一般5000詞就可以了,閱讀則需要15000左右甚至更多。對於常用的這5000詞,應在頭腦中建立條件反射,養成英文思維的習慣。其餘不常用的字彙,可使用詞根-詞綴的方法加以快速記憶。

  6.以前學書面語不是造成口語不好的原因。

  口語不好首先是聽力有問題。按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學習得到的外語,聽的時候都忍不住在頭腦中翻譯成中文,研究表明,以正常的語速,句子超過四個詞,頭腦中的翻譯是很難跟上的。說的時候,又忍不住對照語法,想說流利不容易。所以“語法-翻譯法”是明顯很有問題的。

  7.學外語不是必須非常刻苦,更不是要長時間反覆練習。

  摩門教的傳教士,只需一年的外語***包括中文***培訓,就可以去傳教了。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的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如果有符合理想的訓練系統,1000個小時完全可以達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聽、說、讀方面,都遠遠超出四六級水平。

  二、實戰篇

  實戰部分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初級、提高、增長、高階,四個期段。

  ***一***初級階段:

  具體實施方法建議如下:大量使用視覺輔助工具,直接建立“畫面”與“聲音”在大腦中的“聯絡”。最典型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看圖識音”***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圖片的同時聽與圖片相關的英語聲音;另一個是我們以前談到過的“全身肢體反應”***TPR***。在這一時期,有幾個嚴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 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還在沉默期內***;

  3. 不要看任何拼寫,把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不認識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參與,外教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教課;

  5. 不要怕聽錯,要放鬆和有信心;

  Part1:看圖識音

  作者在這兒推薦大家使用“羅塞塔石碑”外語學習軟體。第一輪程式會每次給四個不同的畫面,大家猜測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哪個畫面;第二輪四個圖象出現,會包含前一輪的一兩個圖象。該程式會自動按一個科學的重複和替換次序,不斷重複,變換和推出新圖片。你會越猜越快,越來越會猜。關鍵點就是隨時觀察圖象,把它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

  在這階段,不要試圖說,同時不要開啟字幕,把“說”和“閱讀”練習部分統統跳過。大家最多在聽時小聲重複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議大家儘量不用中文選單的介面,它可選用英文介面***。這樣幾十小時一個級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會”不可那就麻煩了。如果是有外教的條件,外教應該是應用這一原理和流程,輔助學生實現這一過程。效果是一樣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這一階段,無論自學還是用外教,都要用標準發音。聽非標準音的時候還沒到呢。

  Part2:T.P.R.***全身反應法***

  TPR“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60年代***那個語言學“火紅的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通過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對相應的反應,從而使聽者逐漸自然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坐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應用更多的手勢和簡單實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動詞的不同時態以及複雜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語悉得基本理念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體系。它的特點符合SLA的關於語言形成的各項假說和建議:

  1. 主張學習者通過“可理解輸入”先建立聽力能力,不強迫學生開口說;

  2. 降低學生緊張情緒;

  3. 左右腦協調使用,共同實現語言能力***左腦負責接受指令,右腦負責做動作***;

  4. 模模擬實的語言環境;

  5. 不教語法知識,也不急於學讀寫;

  通過TPR的經歷,可以很好地幫助建立英文思維。所以同學們不要認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個記憶中的知識或中文的解釋,它還不是你思維的一部分。直到重複過幾遍,最後能迅速對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應後,才逐漸實現融入自己的思維。TPR的最大侷限是很難表達抽象的事物和太過複雜的句式,甚至複雜的時態。如果勉強為之,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反到降低了這種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經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

  ***二***提高階段:

  經過兩三個月的“圖象+聲音思維”訓練,已經掌握了1000個左右的“聲音”,它們會在很多英語句子中頻繁出現,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雖然這時聽整句子還不懂,但已經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聲音了。而且經過了TPR等條件反射式的訓練,對很多“聲音”的反應速度還是相當好的。這時,我們要開始提高了。首先明確目標:

  1. 要學會聽懂單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維;

  2. 達到能聽懂簡單的,可能是慢語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後期開始嘗試簡單“說”英語,實現簡單溝通;

  4. 開始引入閱讀材料***不是學習如何閱讀***;

  另外還有,很小聲地說:“要了解一點英文語法。”我們先談這一點,省得有人激動。再重申一遍:是瞭解一點英文語法,它的一些語法現象以及與中文的不同點。這是本人對語法知識在整個外語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還是因為我們中文造成的。

  聽力內容設計:

  這一時期聽力訓練的材料準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平時和同行討論最多的問題。先把原則告訴大家:關鍵還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輸入i+1”。這時,材料最理想還應該是有視覺輔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內容的出現***+1***是在我們現有水平***i***下 “可預測”***Predictable***的。

  大家的水平***i***已經有1000個左右的“聲音”在腦子裡了,“可理解性”的實現難度降低了。這時候,一個比較理想的學習體系可以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順序也是在先,叫做“續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對話”***DialogueGeneration***。兩部分可單獨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TPR的發展和延續,需要外教的參與。

  Part1:序列法:

  外教用簡單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連續動作,難度控制在有***+1***為大約為10%-20%的新詞彙***用1000個左右的詞彙描繪這類動作很容易做到***。這種連續動作典型的是:如何泡茶?如何開車?如何用鑰匙開啟房門?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經歷的全過程,用全程動作和實物配合來邊說邊完成。

  比如如何開門:“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拿出鑰匙***This is the key.***晃晃鑰匙***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找到鎖***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用鑰匙***Turn the door knob this way.***擰門把手***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開門***enter the room,***進屋***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回身關上門***。”

  有第一級基礎的同學,結合老師動作完成聽這個難度沒問題。又形象,又直觀。這種訓練進行一段時間,很快就能聽懂各種與生活經驗相關的簡單句了。上面這種訓練還是單人的“獨角戲”,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就可以進入接下來

  Part2:生活對話

  大家注意,“生成對話”不是自己試著對話,還是聽人家對話。對話只是指從“續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單人獨白式的解說,變成了有交流,有反應的實景對話。對話的背景先用“續列法”同樣方式單人介紹完畢,讓你已經對對話的程式和大致內容瞭解,然後聽對話。比如“如何打車”。先由“續列法”開始: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 you get on to the back……***當然不一定為此真打一趟車,可用教具模擬***

  然後聽對話:一個人攔住了計程車,司機問“去哪裡”,答“去…,離什麼著名大樓或什麼街很近”。路上人多車多,司機頗有怨言,“週末會好些…”到站了,“多少錢?”……這一對話可以再來一段,程式差不多,內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於背景熟悉,程式限定,所以很容易“預測”對話內容。幾個回合下來,這種場景的對話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對話的製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對話的錄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紹和對話程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來加在對話前先聽,再開始聽對話。

  這兩部聽力練習的原則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活經驗中熟悉的情景或經驗能夠預測的情景;

  2. 儘量使用視覺或動作代替語言解釋,全過程都用“親身經歷”完成;

  3. 啟始難度控制在第一遍聽能到80%~90%能懂;

  4. 注意聽,不要試圖說話;

  5. 絕對禁止閱讀和記筆記;

  6. 可以把過程錄音以後聽。

  第二階段“提純後理想體系”,能在這一階段語言難度下,由簡單句組成的,對帶有畫面的故事情節進行連續的語言描述。故事最好是連續的,情節和畫面的設計,應該是通過我們的觀察,現有語言成分的掌握,與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絡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上下文的關聯,“預測”得出每句話的含義。

  看原版電影好不好?對於以動作為主的電影,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關鍵是,電影的場景要能夠幫助使用者實現“理解性輸入i+1”。能夠適合這一階段的電影不是太多,真正的看電影學英語最好放在第三階段。有的同學找到的一些專門教語言的教程,是有帶圖象的。拿來一看,兩個老外在畫面上你一言,我一語地在進行英語對話,這些也是典型的“無效畫面”,因為從影片中完全無法根據圖象推斷和對話內容有任何聯絡,跟回家聽錄音差不多。

  總之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練習聽力,關鍵是“可理解性的輸入“。這種輸入可以來是外教,也可以是多媒體教程,來自外語環境的某些特定場景,等等。

  總結:

  1.千萬不要著急學文字,語言掌握的關鍵解決“聲音”。

  2.不依賴語法知識和中文翻譯,重點是“猜測”著聽。

  3.參考Series Method,Dialogue Generation。

  4.在後期能聽懂簡單段落和簡單對話時,可以模仿和重複一些句子並嘗試自己說。

  5.最後,可以開始閱讀一些與聽到的對話有關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聽之後才能讀,千萬不能一發現聽不懂馬上去翻看文字來幫忙。

  ***三***增長期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語言難度和量增長。重點還是聽力,但可以開始有針對性地說英文,同時需要進行閱讀***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學習如何閱讀***。這一階段結束時,可以說已經能夠進行正常交流和閱讀了。

  在這一階段的初期,大家就自己學,不需要外教,也不需要找外國人交流。因為此時不但能交流的內容有限,容易造成瞎聊亂說,而且交流的幫助不大。仔細想,交流中主要的提高來自別人跟你說的內容,而非你跟別人說的內容。自己說的話純粹是輸出而沒有增加新內容。但別人跟你說的話如果不是控制在“可理解輸入i+1”的程度,不是在Narrow Input的範圍,那無效成分會太多,還不如用非真人的系統性的語言資料效率高。到了後期,因為“可理性解輸出”有一定作用,所以可以開始把已經通過有效輸入掌握的,有一定可交流量程度的內容拿來說或寫就可以起作用了。而“輸入”和“輸出”的比例時間投入非常懸殊,輸出所需的時間幾乎達到可忽略的程度。有的同學在沒有任何交流機會的情況下,靠偶爾自己跟自己說也達到目的了。

  另外,瞭解自己的學習型別***視覺性、聽覺型、運動型別***將有助於後面的學習。測試自己的學習型別方法比較簡單,一般通過問卷調查就可以判斷。

  增長期聽力特點和應對策略

  句子長了,速度快了,內容多了,聽力難度明顯增大。而且開始出現一些抽象詞彙,僅通過影象和動作已經不能完全體現這些內容的具體含義。這時解決聽力的問題必然要靠多種策略。聽力困難不能簡單用“不熟”或“單詞不會”來概括。造成聽力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當聽力困難時,可能是下面其中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多個同時存在:

  1.內部聲音庫和聲音辨別的問題:聽到的聲音與自己頭腦中建立的詞彙庫中的“聲音”相對比,是否可以找到對應的“聲音”。如果聲音庫裡沒有找到或自己的庫中聲音不準,就算認識這個單詞的拼寫,也是不可能辨別出這個聲音的。

  2.解析過程:單個的單詞可以聽懂,但聽句子時需要對聽到的幾個單詞的組合的行意思的解析,解析過程出現難度。原來是主要通過視覺輔助幫助解析的,現在可能繼續需要視覺輔助,但還需要其他方式的幫助。

  3.文化知識庫:因使用語言的文化和知識背景不同而對理解產生的困難。大家不要把這裡的“文化”概念想得太大,這裡不是指“中西方文化差異”那種文化,而主要是指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比如“You’ve lost me.”不能用字面翻譯聽成“你丟了我。”有的中國同學還有一個習慣是總把這樣的語言歸結為“俚語”,把聽不懂的短片語說成是“俚語”,甚至把英語中大量的類比和比喻analogy,metaphors等也說成是“俚語”,說自己交流能力差是不會“俚語”造成的,這種理解偏差很大。***俚語是指地方性特殊土語,甚至每個城市都不同。即使自己一個俚語不會,其實對交流也基本不會有影響。***

  4.頭腦中的“母語翻譯”:習慣性在頭腦中用中文翻譯聽到的英文字,結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從上一條大家已經瞭解兩種語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對應翻譯。如果再在頭腦中轉兩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語言學家對母語聽力速度測試表明,在正常說話速度四倍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聽懂母語。但如果藉助頭腦中的翻譯,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難。

  針對以上述問題,可以制定聽力策略了。聽力訓練的原則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提供“可理解性輸入i+1”的原則,不可以太難,也不可以全都會。然後可以採取以下聽力策略:

  1.“從上至下”的聽力處理:從上至下的方式是在聽一個聽力內容前,先對整段內容的題目,大致內容做了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內容。這樣做有助於聽者對全文的理解而不至於“迷失”,同時可以根據聽懂的部分去“預測”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這要求聽者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知識參與“預測”過程。在這一點上,成年人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前面提過的傳教士,由於對經書的熟悉度高,“從上至下”地理解聽到的經文講述甚至通過閱讀***如果是拼音的文字,所以還是可以有聲音***內容,提高“可理解性”。我們有的同學發現在聽熟悉的話題或熟悉的新聞時,聽力困難比較小,再轉到體育頻道或其他題目時,同樣的語速就不容易懂了,是同樣道理。

  2.“自下而上”的處理過程: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聽單個音到單個詞的聲音的辯識,再到字組的解析再到整個句子的理解。是從部分到整體的處理。聽懂單詞是這一過程最重要的部分。在初期聽力程度較低的同學,往往對“自下而上”的處理過程比較偏重,同時對語言的清晰度,背景環境噪音和語速等要求比較高。往往Bottom-up的內容難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細節的識別,而Top-down更關注對全文的理解能力。我們在練習聽力時,應該同時運用以上兩個策略。

  Eg1:問:聽英文廣播學習效果是否好?

  我們已經會分析了。聽廣播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當然您可千萬別苦練聽寫***,而且Audio Learner也很適合這種形式。關鍵是是否有足夠“可理解性輸入”,所以需要具體分析。基本經驗是:

  1.聽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難度是否適合?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聽,否則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原則上聽不懂的東西應該是“無效輸入”,永遠也不懂。

  2.在適當的難度前提下,如果又對聽的話題或內容非常瞭解,而且從前文可以預測後面的意思,語音清晰***建議戴耳機***,速度適合,那會是比較有效的方式。特別是有些同學平時就喜歡聽新聞,對時勢的變化很熟悉。聽英語新聞時,不久前剛聽到的頭條新聞可能一天之後又以另一非頭條,而簡短形式重複出現,效果更好。最好能快速慢速結合聽,這樣做效果顯然比較顯著。

  3.沒懂的部分別著急。在調查過很多用這種方式提高聽力的同學的普遍經驗是,個別沒聽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許換一種方式再出現時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出現次數很多,再想辦法查一下吧,否則就放過。其實母語學習的過程也是如此,怎麼能每碰到一個不懂的就非過不去呢?非都搞懂並沒什麼害處,可學習效率就沒了。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學聽了很久,提高都不大。有的同學沒事兒就開著英語新聞聽,其實幾小時過去了,幾乎沒有聽進去。

  Eg2:問:看原版英文電影好不好?

  原理與上面的問題相同,還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輸入”。電影比廣播的優勢是有連續的情節,發展的故事主線,視覺輔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於對語言的理解。比如警察拔槍“freeze!”罪犯僵住了。“Drop the gun!”扔槍了。“On the floor!”趴下了。“Cuff him!”被拷了。“Read him his rights!”實習警察過來宣讀:“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ce,anything you said….”一連串的可理解輸入。缺點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對白難度偏高,跟在國外自然英文環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無效成分太多。所以關鍵點又是如何通過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輸入”上。基本經驗是:

  1.儘量找動作多於坐在那裡說話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劇和法庭辯論等影片多半沒有辦法提供有效的視覺輔助,大量是純對白,就能看到演員的嘴在動,不能幫助提高理解。

  2.對於大部分Visual Learner來說,一個重要可行手段是看電影前,先提前讀英文劇本***很多可以下載***。這樣會大幅度提高聽力的理解性。這裡閱讀的用處開始顯現,主要是在幫助聽力理解,不是在學閱讀。注意的是要提前讀,不會的可以問或查字典。閱讀如果有困難,也先放過,不要停下來仔細研究劇本中的難點。

  3.開始看影片的時候不可以一邊看一邊翻看劇本,當然也不要開英文字幕,否則會養成依賴看字的習慣,特別是Visual Learner。

  4.最好是同一個電影看幾遍。在看某個影片熟了之後,甚至可以隨電影同時唸叨臺詞,能象我們小時候跟著電影里老鬆井那樣同時念“李向陽又進城啦?”那樣就更好了。

  5.任何時候千萬不要開啟中文字幕。一方面是會依賴中文,不利於建立英文思維,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錯誤實在太多,甚至連電影院放的原版電影的字幕中的低階錯誤都不少。

  這裡順便說一下家長給小朋友看英文動畫片是否好?判斷原則是一樣的。一般的原版動畫片語言太複雜,那是給母語是英語的人看的,並不因為是動畫片語言就簡單。而且近幾年動畫大片的語言都非常複雜。即使對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也都應該算是作為我們第四階段的語言教材***比如Finding Nemo,Madagascar等***。所以要找那種一看錶演,不聽英文都能大致知道在說什麼內容的片子。否則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並很快失去興趣。

  以上聽廣播和看電影的兩種方式被大家採用的非常普遍,以看電影的形式比較容易讓大多數人接受,而且適合多中“學”型的人。但運用的是否符合“悉得”原則和策略,對學習效率有成倍的影響。如果沒有輔助和準備就開始聽和看,大量時間都是在“無效的聲音”中度過,非常浪費。另外不要動筆寫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效率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學習者,特別是Visual Learner容易養成“聲音――文字――含義”的認知路線,而應該直接將“聲音――含義”建立關係而避免文字。在看電影的形式中,因為速度和圖象場景的影響,比較容易不自覺地在運用英文思維,習慣比較良好。

  第三階段的學習策略的制定和理想學習體系特點的描述

  A SampleAcquisition Cycle

  以下練習,如果有適當的原版的影視,效果奇佳。最好能控制電影句子的反覆播放,以及多個句子的自由組段。如果能夠角色扮演,則可以增加樂趣。這一階段一般使用電腦來進行操控效率比較高。

  1.先聽整段原文,段落長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鍾內放完。難度選擇應該是控制在第一遍能聽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學的內容或說是該內容的聲音。

  2.開始分句模仿跟讀,每句約三遍,***聽一遍跟一遍,不是聽一遍讀三遍***不懂的也跟讀,彆著急查意思。是否全對或是否全會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儘量不看,一邊模仿,一邊猜測不明白部分的含義。關鍵技巧是“猜測”。

  3.不看字幕分句跟讀一遍,把原聲和自己讀的聲音都錄下來。

  4.放第3步的錄音,努力聽每句自己讀的和原文有何區別並再次感受剛才的過程,可看字幕幫助核對。

  5.分句自己先說,然後再聽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後兩次儘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該段劇情,試著複述說剛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測試題,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對上一段掌握的程度,還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開始,重複上面同樣的程式。

  對於Visual Learner來說,看字幕一定要謹慎。如果在迴圈初期讀字幕是為了增加理解度,還可以這樣做,但後面幾步要控制自己不看字幕專心聽。Audio Learner倒不必太介意。Kinesthetic比較麻煩,需要用自己的手勢幫助加強理解和模仿。在本人教過的學生幾千中,純Kinesthetic學型的比例非常少,但曾有個這樣學型的學生叫Benjamin,學習困難一直比較大,最後大家探討了很久後,他決定採用站著聽,一邊聽一邊想象自己是劇中人,打著手勢表演和模仿,結果發現一下進步快了很多。一些其他“學型”的同學也照他這樣做,發現也有很大幫助。大家的體會是,除了動作幫助加深印象,把自己融入劇中讓自己更容易用情緒幫助體會出現該語句的情景,重要的是這樣能幫助逐漸用聽到的英語去“思考”該場景。這一經驗很值得大家嘗試。

  關於連讀的誤區

  到這一時期,聽力語速加快,開始會注意到有許多連讀現象。連讀的概念解釋起來很簡單:英語在連貫地說話或朗讀時,如果相鄰的兩個詞前面的是以子音音素結尾,後面的以母音音素開頭***不一定是母音字母,是要發母音***,就可以自然地將子音和母音相拼,構成一個音節,這就是連讀。如:not at all,連讀時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單詞notatall。注意:連讀只發生在句子中的同一個意群中。在兩個意群之間即使有兩個相鄰的子音和母音出現,也不可連讀。

  知道連讀的原理也就可以了,不知道也沒關係,跟語法知識的道理一樣,大家千萬不要有意識地記住連讀原理並試圖理性地應用它,那樣又適得其反,更加深聽力障礙和造成不會說話。無論掌握聽、說的連讀,都是個自然的過程,不要主動地學習連讀和練習連讀。很多同學又掉在這一誤區中,被連讀搞得很上火,甚至有人認為自己的聽力問題主要是“不會”連讀。我們先分析一下聽懂連讀的聽音原理是什麼:

  比如Come-in,連讀後聽起來是“comin”,但之所以能聽懂,並不是因為學過“comin”是“Come in”的連讀,而是個自然過程。除了能根據對話場景能知道該詞的意思因素外,從bottom-up角度而言,主要原因有兩個:

  1.對Come和in兩個單個單詞的聲音能清楚辨認並對含義十分了解;

  2.在自己頭腦的“聲音庫”中,沒有“comin”這個聲音的詞或自動排除該聲音會出現在這裡的可能性,於是下意識地自動就把“comin”解析為“Come in”了。一切過程都是在大腦中以千分之一秒數量級的速度迅速完成的,不需要主動思維和有意識分析的過程。

  所以對聽連讀的掌握,是在熟悉兩個單個詞的聲音,同時能自信地自動排除被連讀聲音的基礎實現的。而對說連讀的掌握,是在讀音實現自然流暢和連貫,同時說話時思維的連貫能自然按意群表達意思而實現的。兩個過程都決非可以用知識和意識可以控制的,否則不但亂了套,也跟本達不到流利的程度。英語儘管有連讀,不連讀也不算錯***法語不連讀就不行***。

  其實嬰兒學語言,是不需要連讀知識的講述和連讀訓練的,跟不需要語法知識講解一樣。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