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寂靜之聲賞析

  《寂靜之聲》是1967年作為美國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歌,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因此對於它的賞析也十分有意義。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歌曲《寂靜之聲》賞析的相關內容吧!

  歌曲《寂靜之聲》的賞析***一***

  《寂靜之聲》旋律飄緩低迷,歌詞充滿了一種幻覺般的意境。細細聽來,彷彿在訴說著年輕無助的一種宣洩。眼前似乎看到一個懵懂無知的女孩,獨自一人行走在鋪著鵝卵石的狹窄、清冷的小巷裡,喧囂的人群在她身後漸漸遠去,前面是沒有盡頭的黑夜……歌曲如果說是屬於民謠的話似乎太深邃,如果說隨著強勁的樂曲而震盪的節奏是搖滾的話,卻太細膩,音樂上它造就了類的中和體,這應該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這首歌創作於60年代,60年代對美國而言是個多事之秋,歷經了一連串的動盪與不安。對內,反種族歧視民權意識高漲;對外揹負著“越戰”沉重的包袱。內憂外患之際,美國人的精神領袖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達拉斯遇刺身亡,舉世震驚,全國悲慟。由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領導的反暴力反種族歧視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國內反越戰的聲音也日益壯大。美國人民的夢在肯尼迪總統倒下的一刻,也跟著粉碎了!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的民謠歌手保羅·西蒙***Paul Simon***創作了這首家喻戶曉、發人深省的歌曲: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獻給了動盪的60年代。只可惜這樣一首鍼砭時弊的好歌,於1964年發行時,卻得不到青睞,人們依舊是聽而不聞***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若非一位DJ特別鍾愛這首歌,增加這首歌在電臺播放的頻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也不會考慮將這首歌重新編曲,以單曲發行。然而冥冥中似乎註定,才華洋溢如保羅西蒙是不該被時代埋沒的。於是史上最優美的二重唱西蒙與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便在這首重新編曲的“寂靜之聲”中浴火重生。

  且讓我們詳細探討這首發人省醒的“抗議歌曲***song of protest***”吧。在探討這首歌時,你也許會有個疑問,到底這首歌是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s of silence ?The sounds of silence?如果是西蒙一個人唱,就是The sound of silence,如果是賽葛兩人一起唱就是 The sounds of silence。有沒有定冠詞 The?第二張專輯的曲目為 Sounds of silence,並沒有 The。所以這要看你買的是哪張專輯,不過大部分的音樂書刊都印為The sound of silence。正確的曲名應是如此。

  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絕妙的詩,結構嚴謹,翻譯時要形、音、義兼顧面面俱到,實在很難,所以我只好捨去音韻的部分,盡力在文字轉換的過程中保留原詩的形與義***內容與結構***,待來日翻譯的技巧精進時再重翻一次。現就這首歌的涵義,以逐段探討的方式來挖掘它的深層意義。

  歌曲《寂靜之聲》的賞析***二***

  這首歌共分為五段,段與段之間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首段敘述主述者***The speaker***又來找黑暗這位老朋友談天,把黑暗當作老朋友來傾吐心事,可見他向來孤獨,而他在黑暗中獨語或沉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此次要向黑暗老友說的是一個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幻影***vision***。把vision譯成幻影是因為它時常在主述者的夢中出現,雖是那麼虛幻卻又那麼真實。

  次段道出了幻影的實境。在夢中主述者總是忐忑不安,獨自一人走在鵝卵石鋪設的街道上,由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與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這兩句來看,那一定是個又溼又冷的夜。就在這樣孤寂溼冷的夜,他被突如其來的霓紅燈光芒刺醒了,而體驗到真正的“寂靜”。“light”原帶有文明、希望、啟蒙***enlightenment***等正面的意義,在此,保羅·西蒙逆轉了這個形象。

  第三段進入了幻影中的高潮。naked意為赤裸的,naked sight為肉眼,而naked light則是沒有燈罩所發出來的光,因為直接所以很強烈。在如此強烈的燈光下,他看見了成千上萬的人。這些人在談話,但是談話的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所以是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受話的一方則是左耳聽右耳出,心不在焉,所以是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能把talk、speak、 hear、listen 這麼常用簡單的字彙作巧妙的並列而達到藝術效果,真不愧是民謠界的高手。這些人除了言談空洞、心不在焉,更有人寫歌來唱時,卻唱得言不由衷,把歌唱得毫無情感可言,They do’nt mean the words they’re singing.寫歌是一回事,唱的又是另一回事。people的歌聲***voices***,無法與自己寫的歌***songs***產生共鳴***share***。雖然如此,但是卻沒有人敢正視這個問題,膽敢驚擾這樣的沉默。

  因此,主述者心急如焚,氣憤的告誡他們“寂靜”的可怕,因為寂靜就像癌症會不斷的蔓延擴散,直到把每個人都吞噬掉。他要每個人用心聽聽他的話,他才能拉他們一把,然而,卻無人理會他。他的話就像無聲的雨滴落在沉默的井底,激不起一絲漣漪。

  就這樣人人依然故我,對著自己塑造的霓虹神***Neon God***膜拜、祈禱。這裡的霓虹神與第二段的霓虹燈光互為關聯,標誌***sign***的意義呼之欲出。直到此段第五行的subway walls 與第六行的tenement halls,真正的意思終於顯現。地鐵***subway walls***常是流浪漢***hobo***的歸宿,而廉價出租公寓***tenement***頂多是比貧民窟***ghetto***好些。霓虹燈與之對照,形成強烈的對比,它代表資本主義的文明也代表其糜爛的物質享受。在第二段時,保羅西蒙就用了一個隱喻***metaphor***來逆轉light所代表的正面意義,使之變為眩惑人心的淵藪,因為霓虹燈光刺得***stabbing***讓人看不清楚方向,也因為人們貪戀物質享受而忽略了周遭該關心的事物,因此,霓虹神乃拜金主義之標誌。就在主述者力圖撥亂反正卻徒勞無功時,霓虹標語閃出了警訊,標語寫著:“先知的話寫在地鐵的牆上與公寓的廳堂”。先知***prophets***並不是宗教裡所提的能預知未來的人物,而是那些流浪漢與貧民。他們常把心裡的怨言與不滿,寫在地鐵的牆上與公寓的廳堂,然而這些心聲就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淹沒了。

  歌曲《寂靜之聲》的賞析***三***

  行文至此,我們可發現這首歌基本上含蓋了兩個主題,一為抨擊資本主義的拜金主義,二為人際之間的疏離***alienation***與冷漠***apathy***造成了人類喪失了溝通的能力,其實這兩個主題是互為因果的。自從“寂靜的大眾”這個名詞出現以來“寂靜”幾乎與“冷漠”劃下了等號,下一段話摘錄自加豐科***Art Garfunkel***為西蒙第一張專所寫的註解,從對“寂靜之聲”這首歌的註解,我們可以略窺一二:

  “寂靜之聲是首主要的作品***major work***。當時我們正在尋找一首主題涵蓋範圍廣的歌,而我們誰也沒想到,這首歌的主題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1月時,保羅已經有了這首歌的主題與旋律,但是這首歌的誕生仍然需要歷經三個月的努力,努力的過程中有時常令人沮喪。1964年2月19日,這首歌就這樣不催自生了***write itself***。它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man’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man***,作者看見了人溝通的範圍僅止於表面與商業交易的層面***其中霓虹標誌可為代表***。因為沒有慎重其事的溝通***serious communication***,所以也就沒有慎重其事的瞭解***serious understanding***---“人人言不及義***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聽而不聞***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誰也不敢冒險伸手出去。

  ***抓住我的臂膀我才能伸向你們***驚擾這寂靜之聲。詩人的努力也徒勞無功***---但是我的話就像雨點無聲無息的飄落無數口沉默的井裡***。結局令人費解。這是我對這首歌的理解,但就像其他好的作品一樣,應該由每個人親自來詮釋最佳。歌裡告訴我們當有意義的溝通失敗時,所剩的聲音就只有沉默。”

  在現今科技發達網路暢行無阻的年代,西蒙的『寂靜之聲』格外具有其劃時代的意義,西蒙的歌聲似乎在告訴我們:“茫茫人海里,人群跟著人群,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到孤寂。停下來讓我們好好溝通吧,否則人類的關係將日形惡化,淪為新世紀科技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