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分坐成語故事

  成語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 與華歆、邴原並稱為“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寧逝世,享年八十四歲。著有《氏姓論》。

  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漢族。平原高唐人***今山東聊城高唐縣***。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

  華歆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又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漢靈帝時華歆被舉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後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孫策破劉繇後,華歆舉豫章降,被奉為上賓。

  官渡之戰時,被徵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又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討孫權,以華歆為軍師。後為魏王國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華歆相國,封安樂鄉侯。曹丕代漢建魏,改相國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鍾繇為太尉,晉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諡敬侯。

  華歆有文集三十卷,今佚失,其餘見《全三國文》。

  的典故

  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他們的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裡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的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的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的割斷了並坐的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的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裡面,以後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間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斷絕往來,就稱為“割席絕交”。

  的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無論是在學習或是工作上,都要專心一致;如果一起學習或工作的朋友不是這樣的話,不但沒有辦法互相琢磨,互相協助,反而會影響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成效;這樣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罷。你認為呢?

  的延伸

  【注音】gē xí fēn zuò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釋】席:坐席。把席割斷,分開坐。比喻朋友絕交。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比喻朋友絕交

  【近義詞】割席斷交

  【反義詞】和好如初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