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勵志故事精選

  每一個佛教勵志故事都闡述著一些人生道理,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

  每個人都揹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前行!途中,有一個人忽然停了下來。他在想著什麼!

  他想,上帝啊,這個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塊!於是他動手砍了起來!

  砍掉之後走起來,的確是輕鬆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就這樣走啊走啊!走著走著,他覺得肩上的十字架還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請你讓我再砍掉一截吧,我會走得更輕鬆!於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謝上帝,這樣一來,他感到輕鬆多了!

  如此,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 當其他人在吃力地負重前行時,他卻輕鬆地哼起了小曲!

  啊哈!誰料,前邊忽然出現了一個又深又寬的溝壑!溝上沒有橋,周圍也沒有路。也沒有蜘蛛俠或者超人出來解救他…

  後面的人都慢慢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揹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橋,從容不迫地跨越了溝壑。

  他也想如法炮製。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無法做成橋幫助他跨越溝壑!

  於是,當其他人都在朝著目標繼續前進時,他卻只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

  人生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揹負著各種各樣的十字架在艱難前行。它也許是我們的學習,也許是我們的工作,也許是我們的感情。但是,正是這些責任和義務,構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的理由和價值。

  所以,請不要埋怨學習的繁重,工作的勞苦,感情的負擔,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奮戰後的結果,沒有經歷深刻的痛苦,我們也就體會不到酣暢淋漓的快樂!

  每個人都揹負著屬於自己的十字架,的確是這樣,漫畫中的每個人,都是揹負著屬於自己的十字架,而當溝壑出現時,他們也只能利用自己揹負的十字架去跨越溝壑,繼續前進。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體驗;有些孤獨,也只能自己品嚐…人生是沒有捷徑的!

  :心靈的漏洞

  許多年前,有個求道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不辭辛勞,長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訪有道之士,尋求答案。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覺得自己一點收穫都沒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麼原因。後來,他聽一位私塾先生說,在距他的家鄉不遠的南山裡,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關於人生的各種疑難問題。於是,他連夜起程,沿途探詢這位高僧的住處。

  一日,他來到南山腳下,見一樵夫擔了一擔柴從山上下來,便上前詢問:“樵夫大哥,你可知道這南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居住在何處?何等相貌?”

  樵夫略微沉思片刻道:“山上確有位得道的高僧,但不知道到底住在何處,因為他常常四處遊歷,隨緣度化世人。至於他的相貌,有人說他佛光普照,面貌清奇;也有人說他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謝過樵夫,年輕人抱定了決心,不顧一切地向深山裡前進。

  後來,他又遇見了農夫、獵戶、牧童、採藥人等等,就是一直沒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點人生迷津的高僧。

  他在絕望之下,回頭下山,在路上遇見一位拿著破碗的乞丐,向他討水喝。年輕人便從身上取下水袋,倒了一些水在碗裡。還未等乞丐去喝,水就流光了。無奈,年輕人又倒了些水在碗裡,並催促乞丐趕緊喝。可碗剛端到乞丐的嘴邊,水又流光了。

  “你拿個破碗怎能盛水?怎能用它來解渴?”年輕人不耐煩道。

  “可憐的人,你到處請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謙虛。但你在內心中判斷別人的話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納不合你意的說法,這些成見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你永遠無法得到答案。”

  年輕人一聽恍然大悟,連忙作揖道:“大師可就是我要尋找的高僧?”連問數聲無人應答,抬頭再尋那乞丐,已無蹤影。

  心靈有漏洞嗎?當然了。成見就是心靈的漏洞,嫉妒也是,猜疑、懦弱、浮躁、仇恨等等無不是心靈的漏洞,只不過每個人的心靈漏洞不同罷了。若是這些漏洞都集於一身,恐怕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心靈有漏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而不去彌補,那樣只會越漏越大,貽害人生。而有了漏洞肯於去彌補的才顯得可貴。天有漏洞都可以彌補,人心又有什麼不能彌補的?

  彌補心靈需要有良好的心態,求索的心智。多思索而少衝動,多鎮定而少浮躁,多寬容而少嫉妒,多仁愛而少仇恨……如此,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靜水照大千

  作者:淞泉

  水,讓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悟出了道。

  水,無色無形,至簡於極致。如果不是時時刻刻需要,我們甚至會意識不到水的存在。聖哲的點撥,讓我們驀然發現:水,原來有如此真味。

  水之道,乃做人之道。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學佛。他跋山涉水,拜訪鳥窠禪師,向高僧討教如何學佛。鳥窠禪師說了8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白居易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走了這麼遠,高僧只告訴自己如此平樸無華的道理,先是一愣,然後就哈哈大笑。

  白居易說了句:“3歲小兒都知道。”

  禪師回了句:“80老翁做不得。”

  其實,大德高僧把很多人感覺神祕深奧的佛法,用最直白的話說了出來:如果一個人念念只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他就成聖成賢了,他當然也就是佛菩薩。

  大道至簡,素樸而深刻。

  商道呢?

  談到商道,談到企業,談到管理,不少朋友言必稱西洋。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漠視西方長期以來形成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智慧,但有識之士也發現,誕生於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業精神,沒法照搬到以東方文明為背景的中國來。模仿,形似容易,卻不能神似。我們可以隨順西方的枝葉成長,卻無法生出西方的樹根。

  不僅如此,我們有意無意間還在掙脫或者撕裂著自己的樹根。

  就在我們自斷樹根的時候,西方的管理學者卻越來越有心從東方傳統文化的巨樹中吸收養分。有海外學者甚至稱,“西方因開悟而走近東方”。

  這一現象值得我們反思。而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近來說的一句話。她說,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好,真正的核心能力來自其核心價值觀,來自其對核心價值觀的恪守。

  而思想,應該說是智慧的思想,現在卻成為稀缺資源。這發生在老子和孔子的故鄉——中國。我們不得不找尋。

  靜水照大千。

  古人說“以史為鏡”,我們“以水為鏡”又何妨?

  水這面鏡子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

  以水為鏡,我們照到了古代聖哲的智慧。儘管經過了數百上千年的時間跨度,人際互動的經驗和道理,未必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以水為鏡,我們可以觀照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和做事行商的準則,隨時提醒我們“知道”,督促我們努力去“做得”。

  化繁成簡,舉重若輕,是東方人的智慧。管理學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實未必紛雜玄妙。當看到或聽到柳傳志、張瑞敏、寧高寧、王石及牛根生這些商業領袖們的行為和言論,我們可能會感慨:嘿!不新鮮,原來我也是知道的。

  關鍵是,我們“做得”了嗎?

  先要“知道”,然後“做得”。為人如此,行商亦是。

  商道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