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漢軍主帥有誰

  漠北之戰漢軍主帥由大衛青、驃騎霍去病擔任,漢武帝命二人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漠北之戰漢軍主帥簡介,希望你喜歡。

  漠北之戰漢軍主帥簡介

  衛青

  ***?—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位高權重、才幹絕人,衛青依然對士大夫們有禮貌,對將士們有恩德,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因此,常有人評價衛青過於‘和柔’。但試想一個七戰七捷,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在險境臨危應變以弱勝強的大;亦或是出入禁中、掌議論,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天子侍中和內朝大司馬大,都需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魄力。對外辱強敵,衛青有力回擊;而對待同仁,則謙和仁讓,出將入相,氣度寬廣。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和皇后日漸寵衰後常常擔憂,漢武帝主動找到衛青表示太子溫厚好靜能安天下,是最合適的守城賢主,並讓衛青轉告。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家和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後,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援,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

  霍去病

  ***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漠北之戰中飛李廣自殺的原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一生都奉獻給抗擊匈奴保家衛國。在漠北一戰中,李廣已經年老卻請求身先士卒,但最終自殺而亡,李廣死後李氏家族逐漸沒落,令人唏噓不已。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

  李廣就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大卻命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至今才得到與匈奴對陣的一次機會,我願做前鋒,先與單于決戰。”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當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隨衛青出征,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對他說:“趕快到右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衛青告辭就啟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遇到李廣與趙食其領。李廣謁見大後回自己軍中。

  衛青派長史送給李廣乾糧和酒,順便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衛青要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軍情。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無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現親自到大幕府去受審對質。”到大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出徵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廣死時,他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聽說父親死訊,認為是衛青陷害李廣,因此鬧事打傷衛青。衛青本人並不追問李敢,但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不能接受部屬毆打自己舅舅,後來借甘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李廣的孫子李陵自薦以五千步兵出擊匈奴,但是身陷重圍兵敗投降。漢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後族滅李家,李氏從此衰敗,隴西人士皆以李氏為恥。

  所以,飛李廣不是被漢武帝殺死的,而是因為“迷失道”不願受“刀筆之吏”審訊的羞辱而自刎而死的。

  漠北之戰結局與影響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伊稚斜單于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漠南無王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漢朝為這次勝利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朝軍隊損失了近80%的馬匹,這其中既包括戰鬥損失,也包括非戰鬥因素,如長途奔襲中的損耗,以及由於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

  漢朝中央政府在戰後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而增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迫於重稅和徭役而逃亡,很多人成為流民,使官府直接掌握的編戶齊民大為減少。另一方面,匈奴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匈奴人在戰爭和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力,與此同時,家畜的大量損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由於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遷至貧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地區,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實質性停火只維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擾五原。而匈奴帝國在此戰後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強大,數十年後就分裂為多個小部落。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