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的評價如何

  鄱陽湖之戰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鄱陽湖之戰的評價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最後以少勝多,除了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之外,而且還開創了世界上規模十分大的水上作戰。可以說這是一場古今中外都非常著名的戰役,而且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頗大的影響。那麼人們對於鄱陽湖之戰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在對鄱陽湖之戰的評價中首先來說一下陳友諒,本來陳友諒是出自水師部隊,而之所以選擇在鄱陽湖上作戰也是因為這個有利條件,但是他在有著巨大優勢的前提下居然失敗了,不得不說這和他本人驕傲自大,而且計劃失誤有關係,當時朱元璋率領大部分兵力來支援的時候,應天的士兵是非常少的,而且防禦能力必定十分薄弱,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友諒能夠攻打應天,而不是選擇十分不利的洪都,那麼戰爭最後的結局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

  如何展開對鄱陽湖之戰的評價朱元璋這個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他雖然兵力比較少,而面對著對方強大並且十分精良的軍隊,朱元璋不但沒有懼怕,反而更加冷靜的分析對方的缺點和自己的作戰方式,這是十分聰明的做法,他設計之後幾乎完全掌握了所有的權力,然後利用各種自然條件,再加上充分發揮了自己一方軍隊的特點,最終取得了鄱陽湖之戰的勝利。

  其實歷史上對於鄱陽湖之戰的評價還是比較統一的,畢竟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都客觀的擺在那裡,所以人們評價鄱陽湖之戰時歷來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

  鄱陽湖之戰是一次規模非常大的水上作戰的戰爭,而這場戰爭中朱元璋以少量的兵力利用智謀戰勝了兵力懸殊比較大的陳友諒,從而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歷史總是相似的,在三國時期也發生過這樣一場戰爭,這就是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那麼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確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首先在兵力方面來說最後的結局都是兵力較少的一方獲得了勝利,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本來是不佔據優勢的,因為他的兵力相對來說比較少,而且又不是十分擅長水上作戰這種方式,但是最後卻憑藉著智謀獲得了勝利。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以相似的方式戰勝了曹操。

  其實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在水上作戰中同樣用了火攻這種方式,這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因為很少有人會想到在水上用這樣危險而且並不是具有十分把握的方式,但是在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中,兩位傑出的將領卻選擇瞭如此相似的方式。

  但是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儘管相似,卻不併不是完全相同的。鄱陽湖之戰中,雙方兵力的懸殊是十分巨大的,陳友諒的十萬大軍和精良的軍艦幾乎是朱元璋的好幾倍。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雖然兵力相對來說比較少,但是差距卻不是十分的明顯。除此之外鄱陽湖之戰和赤壁之戰從根本上來說其實還是有著差別的。在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確確實實憑藉的是自己的實力,而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還沒開始作戰時就已經有士兵感染了時疫,可以說這次的時疫和他的失敗是有關聯的。

  鄱陽湖之戰勝利的原因

  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在中國水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戰前後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支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從雙方兵力對比來看,陳軍號稱60萬,朱軍僅有20萬;陳軍的戰船大多是新造的,形體高大,裝備精良,朱軍的戰船主要是收編和繳獲的,以小船居多,但機動靈活,進退自如。兩相比較,陳軍居優勢。但交戰的結果卻是朱軍以劣勢兵力戰勝了優勢兵力的陳軍。

  戰後,朱元璋在分析勝利的原因時指出,“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何況***用兵連年,數敗無功”,而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鳥鷙搏擊”,所以取勝。

  朱元璋取勝的另一個原因是,部署得當,指揮正確。朱元璋在進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湖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守,一則切斷陳軍歸路,二則限制陳軍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兵多艦大的優勢。然後,集中兵力,逐次打擊陳軍。陳軍戰船高大,穩性好,載兵多,可以居高臨下地打擊朱軍。但其致命弱點是機動性差,加之又聯舟佈陣,這就更加“不利進退”了。朱軍船小,機動性好,便於靈活地打擊陳軍,但有仰攻困難,不耐衝擊,難於正面突防等弱點。

  針對這一情況,朱軍採取揚長避短,以長擊短的戰法,先是以分隊多路進攻,充分發揮火器作用,連續突擊陳軍,後又火攻破敵。在康郎山水域一戰,毀陳軍大艦數十艘,首戰告捷;湖口一戰又毀陳軍大艦數百艘,使陳軍大部就殲。成為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為其統一江南,進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礎,因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陳友諒的失敗,首先是由戰略上的錯誤造成的。本來,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造成應天空虛,這是戰略上的失著。如果陳友諒乘機以主力順流東下,直攻應天,朱元璋便會處於陳***友諒***、張***士誠***夾擊,進退失據的境地,形勢將發生有利於陳友諒的變化。可是,陳友諒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把進攻矛頭指向小而堅的洪都城,致使數十萬水陸大軍被置於狹小地域,難以展開;且又沒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後路於不顧,結果被朱元璋堵殲於鄱陽湖內。此外,陳友諒剛愎自用,暴躁多疑,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指揮笨拙,戰法單一,聯舟佈陣,機動困難等等,也都是陳友諒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