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弼馬溫的歷史趣聞

  古代做弼馬溫其實很有出路?我們錯怪玉帝了嗎?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弼馬溫的歷史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但凡看過西遊記的人,肯定都知道弼馬溫這個職業,當初玉皇大帝為了招安孫悟空,就給孫悟空封了個弼馬溫的官,讓孫悟空去養馬。孫悟空知道玉皇大帝給自己這樣 一個安排,非常不滿,於是就有了後面的大鬧天宮。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在古代,養馬的官其實是個肥差,而且很容易擠上統治階級的高層。由於受到西遊記的影 響,我們很多人都瞧不起弼馬溫這個職業,但是實際上,養馬養的好也是有前途的,或許我們錯怪了玉皇大帝了!

  古代的時候,馬匹屬於戰略資源,在古代缺乏機器的時代,廣泛的交通運輸不可能僅僅靠人力輸送,所以馬匹就成了很好的運輸工具。而對於軍隊作戰,擁有馬匹的騎 兵天生對步兵產生剋制,而且來去如風,擁有超強的機動性,是軍隊必不可少的軍事兵種。所以在古代,馬匹是關係到了國民生計與國防戰備的!所以與之相對應的 就是養馬的人地位都不低的。

  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常年針對匈奴作戰,而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漢武帝異常重視戰馬的飼養。有一次漢武帝視察戰馬,“弼馬溫”養馬的 一個個牽著馬從漢武帝面前走過,或多或少的都有點緊張,有個叫金日磾的牽著馬匹從漢武帝面前走過的時候,目不斜視,沉穩淡定。漢武帝一下子就對金日磾產生 了興趣,再看其養的戰馬,一個個雄偉壯大!當即封他為馬監,掌管所有的御馬,後來又封他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等職,最後漢武帝死後,讓金日磾做了漢 昭帝劉弗陵的輔政大臣,位極人臣!

  同一時期還有一位輔政大臣也是從“弼馬溫”出來的,那就是上官桀。開始的時候上官桀也是在養馬,有一段時間漢武帝正好生病了,病好了之後漢武帝就去看上官桀 養的馬。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養的馬到底是什麼鬼?瘦骨嶙峋的,一個個像得病一樣,跟金日磾養的馬真是天壤之別。於是漢武大帝震怒,打算治上官桀 的罪過。這時候上官桀一下子跪倒在地,大聲磕頭道“我聽說皇上身體不適,就日日夜夜為您擔心,哪裡還顧得上看馬呀。”漢武帝聽後覺得上官桀對自己很忠心, 於是讓他做了侍中,逐漸升為太僕。最後漢武帝死之後也跟金日磾、霍光、桑弘羊一起做了漢昭帝的輔政大臣。

  後來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又出現了以為養馬出身的權貴,那就是王毛仲,他本來是李隆基的家奴,由於養馬特別厲害,功勞卓越,被封為大,官居一品!

  所以說,古代養馬並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百無一用的“弼馬溫”,而是錢途坦蕩的陽光大道。上文僅僅只是提了那些因養馬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而那些普通養馬的人,養的也不是馬,養的是國家前途,養的是戰略物資!

  “弼馬溫”孫悟空的趣聞:

  大凡看過《西遊記》中“大鬧天宮”一段的讀者,一定對“弼馬溫”這個天庭上的養馬官印象深刻。

  在小說中,孫悟空在菩提老祖那裡學了一身本領,打遍龍宮地府,四處惹是生非,最後驚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以“弼馬溫”的官職為誘餌,將其招安。孫悟空本以為自己進入了天庭“高幹”編制,可以一展巨集圖,卻沒想到這“弼馬溫”只是專門管理天宮的馬匹的閒職,於是,心生怨恨,打下南天門,回到花果山,第一次與天庭決裂。

  歷史上並無“弼馬溫”一職。從《西遊記》中可以得知,弼馬溫是御馬監的“正堂管事”,專門負責給玉帝養馬。當時,在靈霄寶殿上,武曲星君向玉帝推薦孫悟空說:“天宮裡各處都不少官,只有御馬監缺個正堂管事。”於是,玉帝就封孫悟空為“弼馬溫”。《西遊記》寫於明代,這裡的御馬監,自然是借用的明朝的“御馬監”來的。御馬監是明代宮廷裡“十二監”之一,其它的還有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等等。那麼,玉帝為何讓孫悟空出任這個職務?猴子又和和養馬有什麼關係呢?

  民間傳說,猴子養在馬廄中,可以避免馬匹患瘟疫。“弼馬溫”的諧音就是“避馬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講馬廄裡養猴,能消百病。明朝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過這個事。明朝文人謝肇淛在筆記《五雜俎》中說得更加明白:“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筆記中的“狙”即指猴子。錢鍾書解釋這一段話說“蓋《西遊記》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馬溫’,即本俗說猴能‘闢馬瘟’,生髮出一段奇談也。”當時一心上天做神仙的孫悟空知道自己被如此戲耍,不禁勃然大怒、立馬反下天庭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中國古代,猴子的別名叫做“馬留”,這個稱呼至今保留在兩廣一帶的方言中。《西遊記》的作者顯然也知道這一點,在《西遊記》中,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將”中就有猴子名叫“馬流二元帥”。從讀音上來說,“馬留”一詞是“猱”字的上古讀音變體,而“猱”正是“猴”的另一種名稱。從詞義上來說,古人選擇“馬留”二字表示“猱”的讀音,正與猴子預防馬病的功能有關。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遊記》面世後不久,李時珍寫出了藥學鉅著《本草綱目》,李時珍在書中解釋猴子的各種異名時,曾經提到,有胡人將猴子稱為“馬留”,就是因為“養馬者廄中畜之,能闢馬病”的緣故。

  其實,“猴闢馬瘟”的傳統源遠流長。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河南、四川、內蒙古、甘肅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經出現過很多猴馬共存的畫面,在不少影象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馬廄外拴馬的木樁上。也就是說,用猴子當“弼馬溫”的做法,早在《西遊記》成書時的千年之前就已經在中國各地非常流行了。

  在漢文字和影象記載中,猴子服務馬匹的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動物。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匹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遠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漢語的特性決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對話中,中國人總是喜歡討個好口彩,這種“口彩”通常是利用漢語的諧音實現的。在漢語中,“猴子”的“猴”字和 “侯”字同音,人們常常利用猴子騎馬的造型表達“馬上封侯”的意思。從兩漢時期開始,“馬上封侯”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們將這些影象製作成擺件,雕鑄為飾品,甚至刻鏤於墓室的牆壁上,抒發著自己對建功立業的熾熱渴望。

  據晉代史書《鄴中記》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虎的宮廷中,曾有“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的“猴子騎馬”表演,當時後趙實際控制的區域主要在北方,並不盛產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區,則會使用真正的猴子進行表演。直到如今,“猴子騎馬”仍然是馬戲團的保留專案之一。由此可見,猴子與馬的關係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十分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