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麼評價中國高考的

  高考制度,1952年實行,1965年廢除,1977年末恢復。是對中國學生高中三年學業水平的一次總結,是一種相對公正、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以此次成績為依據,國家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分配進與其自身學習能力的學府。那麼?

  《產經新聞》6月4日以“中國高考出動無人機監視作弊”為題,發表文章稱,中國每年都有數百萬考生參加高考,這種考試一般需要經過2到3天,考試結果決定了考生未來的人生走向,為此,考生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自殺、考場失神等現象屢見不鮮。

  文章說,雖然中國政府打擊高考作弊的力度非常大,作弊者甚至可能接受刑事處罰,但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每年都會有人通過各種手段作弊,中國政府雖然沒有公佈每年的作弊考生人數,但2014年詳細揭露了各種作弊手段,其中,通過特製的筆將考題傳到外面,再通過耳機來接受答案,就是作弊的手段之一,為此,河南省洛陽市等地引入了無人機,監控無線訊號,確定作弊者的位置。

  日本《新潮週刊》5月號以“自殺者屢見不鮮的最殘酷考試”為題,發表文章稱,高考前,很多學校都在宿舍樓加裝了鐵柵欄,防止學生自殺。高考對中國學生造成的壓力,就是如此之大。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富阪聰說,中國高考是世界上最殘酷的考試,這是因為中國有著濃厚的“科舉”傳統,而且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日本學者高口康太說,中國高考考生數量,是日本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者的18倍,競爭異常殘酷,可以說,中國考生在高考中能拿多少分,進什麼樣的學校,決定了他們的一生。

  中國社會也在大力推波助瀾,給予高分者各種榮譽和金錢,學校在顯要位置貼出高分考生的照片、姓名、分數等,通過各種手段激勵低年級學生,而學生在各種刺激與壓力下,從早上5點半一直學習到晚上10點的人也屢見不鮮。

  他認為,中國的高考教育,是一種超級強度的“填鴨式”教育,家長們不惜耗費巨資,聘請老師為孩子課外補習,而且,學生除了學習其它事情都不重要,如此大的期望與壓力下,很多學生對學習談不上半點喜愛,如同煉獄,有些承受不了壓力的學生,甚至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這種現象與中國社會氛圍密切相關,中國好一點的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擁有大學學歷甚至名校學歷,因此,考生如果沒有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績,從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前途黯淡,家長的殷切希望落空,這對於整個家庭都是一種沉重打擊,此種氛圍下,“素質教育”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還是不切實際的設想。

  高考弊端

  分數、文憑學歷不等於能力,高考所造成的過於重視分數,可能導致高分低能。人才市場的競爭,無非就是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競爭。“大學文憑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證”,是用人單位對人才市場遊戲規則“只賽馬、不相馬”的充分認識和理性迴歸。廣州有媒體報道,“大學文憑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證”。大學生數量逐年猛增,就業大軍洶湧而來的背景下,這句話對於每一位大學生來說,似乎顯得有些沉重,但在2013年以來多場招聘會中,卻也一而再地被驗證。能力才是決定薪水的唯一標準 。

  圖片面對“學歷高也叫不起價”的現實,不少大學生感嘆:“全職崗位800元,在廣州,民工也差不多這個價。讀了幾年大學拿到這樣的薪水,心都涼了”。很多大學生對職場薪水的認識仍然還是停留在過去國家計劃經濟時代對大學生實行統包統配年代——“高學歷=高薪”的觀念上,無疑是錯誤的。

  人才市場的僧多粥少,固然是造成大學生叫不起價的原因之一,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高學歷並不等於高水平”。隨著用人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也日趨理性,即更注重於個人的實際能力。因為充其量文憑只不過是說明一個人曾經受過的教育程度而已,並不能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如《新華每日電訊》曾經報道說,部分新聞學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前,竟沒有在校內外刊物上發表過一篇新聞作品。在沒有充分了解一個初入職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時,誰也不會輕易許諾給予更高的薪水。從而說明,不管是應屆大學生還是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也好,只有能力才是決定薪水的唯一標準。

  可見,對於一個只有文憑而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務實求職顯得尤為重要。

  對很多招聘單位而言,一個崗位如果大學專科生能勝任就不一定要用本科生,否則,不但對求職者來說是浪費了資源,而對用人單位則極有可能是得不償失。如某招聘人員就表示,高學歷者往往更容易眼高手低,有野心而沒有耐心,最終的結果是雙方不歡而散。所以,作為應屆畢業生,求職時最好還是根據應聘崗位的具體要求,儘量做到專業、學歷都對號入座,求職的成功率才會更高,薪金的期望值也會更容易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