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為什麼要罷相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為什麼張九齡要罷相,其中有什麼原因?關於張九齡傳又寫了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九齡罷相的原因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援,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範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

  張九齡傳介紹了什麼內容

  張九齡,中國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學家,字子壽,韶州曲江人,死後諡號文獻,後世被人稱為“張曲江”和“文獻公”。其家族顯赫,祖上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和西晉的武郡公張華。

  張九齡自小聰穎,七歲就能寫文章。在唐中宗景龍三年中進士,授予祕書省校書郎,步入仕途。在唐玄宗登基後,賞識張九齡的才識,升其為拾遺。開元六年,因其開大庾嶺有功,升左補闕。開元十四年,當時的宰相張說被罷免,因張九齡和張說關係比較親近,也受到牽連。十七年,張說又被重新啟用,但他時日無多,在死前,多次推薦張九齡拜相。

  二十一年,張九齡升中書侍郎,當時安祿山反叛被平定後,張九齡上書稱安祿山狼子野心,日後將為害大唐,建議誅殺他。但皇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放過了安祿山,為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二十二年,張九齡升中書令,第二年又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然而,此時李林甫入朝,他忌妒張九齡的才能,聯絡牛仙客等人向皇帝進讒言,最終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張九齡被罷相。張九齡在任期間,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政治清明,唯才是用。為“開元盛世”的延續作出了積極貢獻。

  開元二十八年,張九齡上書皇帝,請求回鄉掃墓,不想在途中得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死後,皇帝追贈其荊州大都督,諡號文忠。他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賢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張九齡五言古詩西江夜行賞析

  《西江夜行》是唐代著名的宰相、詩人張九齡的作品之一。格體為五言古詩,全詩五言五句,共五十字。該詩收錄於張九齡的個人作品集《曲江集》之內,此詩為盛唐時期的五言古詩的代表作之一。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該詩第一句講到作者在夜裡出行,夜色清新,沁人心脾,天高月明。在這一句中,作者已經描繪出了自己眼前的一副清新明亮的夜景,給全詩定了基本風格。第二句為排比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用天宇和故鄉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心切。第三句作者再次寫景,描寫了周圍的環境寂靜無擾,水面清澈透明,從另一個側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第四句又寫到自己的思鄉之情,多少春去秋來,作者在如此寂靜的夜裡獨坐,周圍寒露漸生,打溼了他的衣衫。然而等到他從沉思中覺醒的時候,已是天亮,這時他忽然聽到水上的鶴鳴叫了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也打斷了他的思想情切,讓他的思緒戛然而止,同時,他的詩篇也戛然而止,讓人浮現不盡的聯想。

  該詩寫景與寫情結合,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思念,這也是張九齡最常見的手法之一。通讀全詩,他不僅描繪了一副美麗清澈的明月夜景,也描寫了他的思鄉情,隨著詩歌的突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