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樞的歷史評價
鮮于樞的傳世書法作品約有四十件,多為行草書,他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但知名度、影響力遠不及趙孟頫。1302年,鮮于樞逝世,年僅57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迴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鑑》***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餘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餘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僅就書法史上地位或對後世影響而言,鮮于樞的確難與趙孟頫匹敵,何況他的書法作品***特別是碣石碑版》也遠不及趙孟頫豐富。
不過,元明以來,仍不乏師法鮮于樞書法之大家、高手,諸如元之邊武、董復***均有《千字文》傳世》,明之豐坊***上海博物館藏有其《擬鮮于太常大字卷》》,近代之潘伯鷹等。
此《王安石雜詩卷》書於至元辛卯二月八日,屬鮮于樞早年力作。紙本,縱50公分,橫1025公分,曾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本卷是鮮于樞為其好友『君錫』所作。按,『君錫』名方逢辰,浙江杭州淳安人。宋淳中廷對第一,累官至兵部侍郎、國史修撰,著有《蛟峰文集》等。
鮮于樞的人物經歷
據《鮮于府君墓誌銘》記載,鮮于樞的高祖曾經做過官,祖父“讀書通大義,不為科舉業”。蒙古軍隊攻下德興府後,攜家南逃,走到居庸關被“盜”所殺,祖母帶全家到處奔波,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陽***今河北涿州***。鮮于樞的父親從事辦理運糧的差事。常年往返於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揚州、杭州之間。鮮于樞少年時不斷隨父遷居。
鮮于樞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氣,身材魁梧,鬍鬚濃重,朋友們稱其為“髯公”。同時期的詩人柳貫說他“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其飲酒諸詩,尤曠達可喜;遇其得意往往為人誦之”。自負隨意的性格,一開始就導致他與周圍環境及上層當權者的種種衝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後,鮮于樞先後輾轉於汴梁、揚州、杭州、金華等地,擔任一些中下級官職,很不順利。常與上司爭是非於公庭之間,一語不合,則拂袖而去,為百姓愛戴,稱“我鮮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貶。37歲後定居杭州,於西湖虎林築困學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於錢塘,年僅57歲。其墓位於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內***杭州城西森林公園***闢謠“趙孟頫迫害鮮于樞”
鮮于樞生於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於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歲;***1***趙孟頫生於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卒於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歲。他們相識於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間往來二十四年之久。雖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機會總要聚會,談文說藝,樂此不疲。特別是在趙孟頫休病吳興和在浙江儒學提舉任上的時候,往來應該更加密切。本文試對鮮于樞、趙孟頫的行蹤略作勾勒,以明他們之間的交往經過。
鮮于樞和趙孟頫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用趙孟頫的原話來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他們不但“奇文既同賞,疑義或共析”,而且“絕妙晉唐帖”、“最後得玉鉤”也一起“握手傳玩餘,歡喜見顏色。”***2***在趙孟頫尚未到京師之前,鮮于樞已經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揚趙孟頫,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在趙孟頫尚沉迷於宋高宗書法時,鮮于樞又一語驚醒夢中人:令其從右軍入手。自此趙孟頫得書法大進,氣韻格調,遊刃於晉人之間,為他成為元代書壇的書壇巨擘奠定了基礎。鮮于樞、趙孟頫均擅古琴。鮮于樞覓得許旌陽手植桐,斫了“震雷”、“震餘”兩架古琴,並把“震餘”送了趙孟頫。
元朝初年,以杭嘉湖為中心活躍著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經常舉行類似“雅集”的活動。一起論文說藝、賞書觀畫、聆聽古琴為樂事。“雅集”的地方往往是富有收藏者的家中,鮮于樞的困學齋似乎是“雅集”的中心之一。參加的人既有宋朝的遺民,如周密等;又有元朝的官吏,如喬簣成、仇鍔等;既有書畫名家,如趙孟頫、鮮于樞等,也有收藏家張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