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是哪些人

  “漢初三傑”***也稱為興漢三傑***是指漢朝輔佐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建立漢室江山的三位傑出的政治、軍事人才和功臣——張良、韓信、蕭何。其中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之首。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但細分析一下,可以各自獨當一面的漢初三傑裡卻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下者可以說是有勇無智的韓信了。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說,韓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了,他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一舉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這是與他超人的軍事指揮天賦分不開的。他曾經在與劉邦的閒談中認為劉邦只有指揮十萬軍隊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能力而言,卻沒有數量限制,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成語的來歷***。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

  說句難聽的話,韓信的權謀技巧只相當於小學生水平。他身處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極易招來殺身之禍的境地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終於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后之手,真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這裡順便說一句,史書裡或多或少影射韓信有謀反的傾向,我認為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從韓信的條件來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卻始終沒有反,直至被害死。

  漢初三傑裡的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只能勉強說他智有餘而仁不足。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說了,劉邦說的“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確切的評價。尤其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隨著他的辭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慣例,甚至他的繼任者曹參對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於這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隨”。

  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說起來蕭何對漢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貢獻莫過於現在家喻戶曉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於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別,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后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這就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歷。雖然縱觀蕭何的一生,這個不仁不義的汙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並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但汙點畢竟是汙點,與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完人標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裡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於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衛隊護衛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著多說;我認為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孟子認為理想的完人的氣質應該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張良完全作到了這一點。

  張良在漢朝建國後的封賞會上的表現使包括劉邦在內的所有人都感到吃驚:他謝絕了劉邦對他的萬戶侯的封賞***包括屬地隨便挑選的特權***,在劉邦的一再勸說下,他只挑了一個沒人要的偏遠貧窮的小縣城留縣。張良說:“陛下實在要封賞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識的地方留縣封給我做個紀念吧,我哪裡當得起萬戶侯。我昔日刺殺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動;現在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得到封萬戶侯的榮譽,這對我這個平民百姓來說太過分了,我真心地願意放棄人間的富貴,過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張良說到作到,不但不作萬戶侯,連這個小小的留縣縣令也找了個機會放棄了。

  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張良讚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連輕易不肯讚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專門為張良寫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論》,文中對張良的品德感嘆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