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人的主食是什麼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 飲食是現代的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中國飯好吃,外國人愛吃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那麼?

  周朝人吃的主食是小米***稷***和黍。

  所謂的“五穀豐登”裡,除了黍和稷起源於黃河流域,稻、麥***小麥***和菽***大豆***三種裡,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績,而小麥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創造,大豆則是山戎的手筆,因為古時大豆稱“戎菽”,名字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標記。西周初年,“戎菽”是山戎給予周王朝的貢品,可見當時大豆還沒被普及。直到春秋初年,齊桓公北伐山戎,“戎菽”和大蔥***當時稱為冬蔥***被作為戰利品帶回中原。“戎菽”很容易栽培,迅速推廣,戰國前後與粟並列成為中原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但身在南方的屈原似乎對它忽略無視。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們似乎也對它熟視無睹,古代的中國人似乎喜歡動物油。就連批評苛政的時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漢字裡最初單指豬油,而“脂”在古漢語中專指牛羊油。

  周朝人的主食:小米

  小米是粟***Setaria italica***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1毫米左右,故名。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粟在中國北方俗稱穀子,南方則稱稻為穀子。經過多年人工除草的選擇,穀子地裡的雜草樣子非常像穀子,尤其幼苗時期,叫做“莠”,成語“良莠不齊”則是由此產生。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屬禾本科,我國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它性喜溫暖,適應性強。 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現主分佈於我國華北、西北和東北各地區。

  小米的品種很多,按米粒的性質可分為糯性小米和粳性小米兩類;按穀殼的顏色可分為黃包、白色、褐色等多種,其中紅色、灰色者多為糯性,白色、黃色、褐色、青色者多為粳性。一般來說,穀殼色淺者皮薄,出米率高,米質好;而穀殼色深者皮厚,出米率低,米質差。著名品種有山西沁縣黃小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山東金鄉的金米、河北桃花米等。小米粒小,色淡黃或深黃,質地較硬,製成品有甜香味。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蔘湯”之美稱。

  周朝人的主食:黍

  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很久以前前就已有栽培。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國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遺址F374號房基西南角下面,就曾發現了已碳化的糧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殘骸.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後穀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和東歐供食用***、穀子***也稱小米或粟,北美和歐洲西部作為乾草種植,在中國等亞洲國家是重要糧食作物***、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和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鬆麵包,主要用於小麵包幹及做粥或飯。世界年產量約3000萬噸,主要生產國是印度、中國、奈及利亞和俄羅斯。

  黍,是中國小雜糧的一種,一年生糧食作物,成熟以後是金黃色,在中國的北方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代。黍去皮以後,叫黃米,此種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麵粉以後還是做油糕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