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君王列表及簡介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夏朝有多少個皇帝?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夏朝皇帝列表,希望對你有用!

  夏朝皇帝列表簡介

  夏朝的開國皇帝:大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夏朝第二任皇帝:夏啟

  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皇帝,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史籍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禹死後啟按照堯舜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皇帝。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援啟,隨即啟即位。此後,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啟為齊聖皇帝。

  夏朝第三任皇帝:太康

  姒太康 ***前2070年―前2002年***,姒姓,名太康,姒啟長子,夏朝第三任皇帝,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 。

  公元前2032年,其父姒啟去世,姒太康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史稱“太康失國”。后羿代夏8年,因諸侯不服,讓位給太康的四弟仲康,太康最後病死於仲康十七年,享年68歲,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夏朝第四任皇帝:仲康

  中康***前2060年~前2001年***一作仲康或仲盧,姒姓,啟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皇帝,在位18年享年59歲。

  后羿廢黜太康之後,臨朝八年,因諸侯不服,不得已立仲康為王。中康繼位後,將都城從斟鄩***今河南偃師市東北***遷到帝丘***今河南濮陽市西南***。仲康在位18年,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后羿讓位後在有窮國另立朝廷,與仲康分庭抗禮***。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征伐后羿的黨羽羲和,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后羿擊敗,退守西河地區,仲康無力恢復夏的天下,因此憂悶成病而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五任皇帝:姒相 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都城而自刎。

  姒相***前2025年~前1973年***,夏朝皇帝,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後繼位,遷都於商丘,在位28年,享年52歲。 相為了抵禦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暫住。澆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訊息,率宮眷群臣,搬往帝丘。後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都城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夏朝第六任皇帝:少康

  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皇帝。

  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浞所殺。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國***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任庖正,在此期間釀造出了酒。

  虞國皇帝虞思將其女二姚許配於姒少康,幫助姒少康積極爭取夏后氏遺民。姒少康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后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建都綸城***虞城縣西三十五里*** ,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姒少康大有作為,史稱“少康中興”。

  夏朝第七任皇帝:姒杼

  姒杼***前1953年~前1895年***,姒姓,名杼***亦作予,或作季杼***,又名寧、佇、宇、相曼、輿,姒相之孫,姒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王,在位17年,享年58歲。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死後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槐繼位。

  夏朝第八任皇帝:姒槐

  槐***?~前1851***,一作帝芬、芬發、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詳。杼子,杼病死後繼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44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予之子,芒的父親。

  槐在位期間,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擴充套件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槐統治時期,夏朝仍然強盛。《太平御覽》引《紀年》:“後芬立四十四年。”《帝王世紀》:“帝芬,一名帝槐,或曰祖武,在位四十四年。”

  夏朝第九任皇帝:姒芒

  芒***前1897年~前1833年***,又名帝芒,夏朝第九任皇帝,槐帝之子。槐死後,他繼王位。他46歲登基,在位18年,享年64歲。死後葬於安邑附近。 其子洩即王位。

  夏朝第十任皇帝:姒洩

  姒洩***?―前1812年***,姒姓,名洩,夏朝第十任皇帝。姒芒子。

  文治武功

  《史記·夏本紀》記載:洩在位期間,連續對外用兵,取得勝利。夏朝此時儼然一個強大的征服者,對不服從華夏統治的部族方國用兵。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姒洩所封的爵命。這說明,當時夷族已經承認了夏朝的統治。洩對夏朝版圖的開拓功不可沒。洩二十一年***庚申,公元前1812年***,在位21年的姒洩病歿,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不降繼承王位。

  夏朝第十一任皇帝:不降

  不降***前1831年~前1753年***,夏王洩的兒子。在洩病死後繼位。他19歲登基,在位59年,享年78歲,是夏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夏朝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統治的五十九年夏朝版圖達到最大。同時他認為自己兒子孔甲不德,所以傳位給弟弟,不降死後,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二任皇帝:姒扃

  姒扃***前1813年~前1732年***,中國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國王。洩之子,不降之弟。在哥哥不降去世後登基為王。在位21年後病死,享年81歲,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三任皇帝:姒廑

  廑***前1772年~前1711年***,又名胤甲,扃子。扃病死後繼位。在位21年,享年61歲,死後葬於安邑附近。在位時期夏王朝仍然強大,廑是大夏守成之君的最後一位。然而此時夏的屬國商族興起,並在百餘年後滅夏。

  夏朝第十四任皇帝:孔甲

  姒孔甲,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皇帝***—說第十六任***。

  姒不降死後,孔甲叔父姒扃繼位。姒扃死後,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繼位。姒廑死後,由孔甲繼位,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據《竹書紀年》記載,孔甲在位9年去世,葬於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三崤山 ,其子姒皋繼位。

  夏朝第十五任皇帝:姒皋

  姒皋***前1753年~前1669年***,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國王,孔甲子,在孔甲死後繼承王位,他在位11年,享年84歲,死後葬於安邑。

  夏朝第十六任皇帝:姒發

  姒發***前1710年---前1652年***,姓姒,名發,一名為後發,也叫後敬、敬發或發惠。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六任帝王***一說第十八任***。

  在位17年歿,享年58歲。其子履癸繼承王位。在夏王朝為姒發在位執政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進一步衰落。

  夏朝最後一位皇帝:夏桀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 。

  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後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

  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100年的世界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部落聯盟的“共主”之後,嘗試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禹老時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 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臺大宴各部落的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出席鈞臺會。夏啟調動軍隊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征討使新生的專制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原始的民主推舉制被強制取代。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型別和東下馮型別***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物件,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國家制度

  夏奴隸制部落王國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對它的一種摧垮力量。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絡,嚴格區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們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係。這種宗族關係,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係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