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的起源

  世界上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都位於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美索不達米亞原野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血脈。那麼下面看下我國。

  

  我們的古代文化則不然,那時候東亞季風吹拂著華夏大地,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不如兩河流城那樣便於利用,卻為我們的先民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為先民發明創造更高更復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技術鋪下了客觀基礎。黃河與長江都發源自崇山峻嶺,而不是兩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從山岩噴洩而出的江流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利用,而廣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個中心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

  我們的黃河從古至春秋時代就一直在今天華北平原一帶不斷演出“龍擺尾”的話劇。頻繁的改道、汛濫、形成大片的黃土原野為旱作農業提供了廣袤肥沃而鬆軟的土地,這一地帶的氣候也頗有規律,雨季正好在農作物的生長期。於是,造宜黃土帶生長、成熟期短又易於儲存的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經歷了自身長期的發展演變,又充分吸收了周圍地帶的文化精華, 終於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主流。

  遺存

  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從陝西的關中、山西的晉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遠達甘肅交界,河套、冀北,豫東和鄂西北一帶。早期的代表就是陝西臨潼的姜寨。面對姜寨村落遺址,會讓你生出無限的遐想。一個古代先民群居的場所,把遠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關中、隴東的老官臺,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黃河上游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洞文化、齊家文化則是仰韶文化的後期,生產和社會的發展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判斷,齊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屬奴隸社會。

  黃河下游海岱地區文化則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一脈相承。有人說依舊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則說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響,因為陶器和玉器的製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說,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獨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個。

  無論學者怎樣指點古代的文化遺存,那些無聲的文物都在為我們說明,在古代,那浩浩蕩蕩的黃河全流域的岸邊、階地活躍著我們先祖的身影,根據我國古史傳說時代有關文獻的研究,結合考古學文化推定,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可以看作是華夏諸族的文化遺存,而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則是屬於東夷諸族的遺存。

  延伸閱讀:

  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範疇的文化。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以渭水河谷為中心,範圍由陝西省寶雞市向東延伸至河南省。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