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餘力的成語故事

  “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為平地。

  於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軍隊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有什麼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後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於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著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為現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軍隊也吃了敗仗。

  後來,人們就用“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不遺餘力

  英文:spare no effort; go all out; do one's best

  發 音:bù yí yú lì

  釋義:遺:留下;餘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形容做事賣力。

  示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回:"委員和事,調停惟賴孔方;紳士責言,控訴不遺餘力。"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人全力以赴

  近義詞:全力以赴、傾巢而出、竭盡全力

  反義詞:三心二意、留有餘地

  燈謎:拔河比賽;全部就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相關人物介紹:

  虞卿,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戰國名士。虞卿善於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鄲解圍後,力斥趙郝、樓緩的媚秦政策,堅持主張以趙為主聯合齊魏抵抗秦國。後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魏都大梁,於是發憤著書。著有《虞氏徵傳》、《虞氏春秋》15篇。

  秦昭王為範睢召平原君虞卿棄趙相偕魏齊逃之魏<史記?範睢傳>在昭王四十二年而《虞卿傳》記虞卿與趙謀事皆在秦破長平後。<古史>雲“意者魏齊死卿自樑還相趙而太史公失不言耳。”《經史答問》亦辨之曰“長平之役在昭王四十七年。史公所謂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者反在棄印五年之後則虞卿嘗再相趙何嘗窮愁以老”梁氏《志疑》雲“虞卿嘗再相趙則其書非窮愁之故。《史通?雜說篇》譏太史公《自序》傳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以為思之未審。何不雲虞卿窮愁著書八篇劉氏亦未審思。”黃氏《周季編略》雲“司馬《通鑑》朱、趙《綱目》書秦誘執趙公子於周赧王五十六年由讀《虞卿傳》而誤。秦自趙取韓上黨與趙仇怨甚深豈於此時佯為好書以召平原君平原君剏取上黨之策者豈此時敢入秦乎”崔適《史記探源》亦謂“信陵救趙後留趙十年。若在十年內信陵不在大梁。如當返魏之年應侯免矣昭王薨矣侯嬴自信陵至晉鄙軍之日自殺矣安得其事”此證虞卿棄趙相至魏事在長平役前也。然餘考虞卿著書尚有可論者。

  《漢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春秋家有《虞氏微傳》二篇。王應麟曰“劉向《別錄》雲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又《釋文?敘錄》雲“鐸椒授虞卿。”考之諸人年世似不足信。何者齊襄王六年時重興稷下荀卿為老師祭酒其時年已逾六十學成名尊矣。而虞卿棄趙相與魏齊逃之魏事尚在後十年許。時虞卿初出有聲其年事當不出四十是荀卿為前輩碩學而虞卿乃後進遊士何從有虞卿著書以授荀卿哉又鐸椒楚威王時太傅其書應在威王早歲。今姑自威王卒年計之下至趙孝成王元年凡六十三年。鐸椒死虞卿尚未生豈得謂鐸椒以授虞卿哉至張蒼之卒在孝景前五年在孝景前五年。即謂其年百餘歲則生年當在秦昭王晚節。昭王末年至孝景前五年凡九十九年。今姑謂魏信陵破秦邯鄲之歲蒼生則蒼凡百有五歲。下至春申君死蒼年二十而荀卿已及百齡。荀卿年壽今既不可詳考要之以鐸椒授虞卿虞卿授荀卿之例觀之謂荀卿授《左傳》於張蒼恐亦未見其必信也。

  餘又考虞卿行事邯鄲解圍後曾欲為平原君謀封。此後即少見。惟魏欲合從虞卿過平原君一事的在何時已難定。黃氏《編略》系之秦昭王五十三年平原君下二年即卒黃說蓋近是。若依其說上距虞卿棄相印偕魏齊走大梁亦不過十二年。虞卿以遊說士躡蹻擔簦而說趙孝成王量其年事當在四十左右。則其息影謝事亦僅逾五十。若非早世其耽意箸述當在五十之後。時荀卿已耄或者《抄撮》九卷正受之荀卿。由是而下傳張蒼則世隔庶乎近是。然虞卿年壽既不詳則此亦姑備之一說非可以據以推《左氏》之傳統也。又按《孔叢子》虞卿著書名曰《春秋》。魏齊曰子無然。《春秋》孔聖所以名經子子書大抵談說而已亦以為名乎卿答云云。齊問子順子順曰云雲。餘考孔穿來趙略與虞卿、魏齊奔魏同時虞卿著書既不在此以前又其時子順年不過三十恐難據信。若此條可據則虞卿著書遠在初為趙相時。或者殆其經始草創之事乎。要之<孔叢>偽書則此亦無可確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