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要投清
歷史上的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其實稱其為戰爭不免有諷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吳三桂投誠滿洲族,解除山海關佈防,滿洲軍隊在吳三桂的鋪排下一路南下,進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城,成為中國歷史上橫跨幾百年的一大政權。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這場入關戰爭的契機由來其實頗有看點,自古以來就有烽火戲諸侯 ,只為求得美人一笑,那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就是為了報李自成 奪妻之仇,換一句話說,就是美人陳圓圓 是清軍順利入關的一大契機。
吳三桂身為明朝將領,擁兵十幾萬,對付李自成難道還怕力不從心嗎?其實吳三桂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明朝已是將傾大廈,關外又是滿清鐵騎虎視眈眈,若是吳三桂傾其兵力與李自成對抗,必定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能暫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舉殲滅李自成勢力,按照關外少數民族的侵略路數,清軍多半入駐中原後搶奪一番後,便會回到自己的領地,留下慌亂的中原腹地,到時吳三桂便能自立為王了。
然而吳三桂千算萬算算錯了多爾袞 的野心,滿清族遠居關外,不僅僅是覬覦中原豐碩的物資這麼簡單,他想要的是鳩佔鵲巢,成為中原正主,統一天下。
吳三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本虎踞山海關,明朝再不濟,清軍入關也得花費幾年功夫,怎會如此輕易地直掠華北咽喉,長驅直入。清兵入關,建立百年基業,開頭竟然如此輕而易舉,更像是歷史跟吳三桂和多爾袞開了個玩笑。
吳三桂檄文
吳三桂發動反清叛亂時向清廷公開宣戰,釋出了反清檄文,雖文辭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但終歸是在明亡清盛的時局下,顯得此番作為蒼白無力。
文中大致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其一,吳三桂在檄文開篇論述其引清兵入關的來龍去脈,極力撇清他與清軍的勾結關係,解脫罪責,文中寫道當年吳三桂陷入李自成起義,明朝基業崩塌的兩難處境,而其自身又無為前朝報仇的實力,在如此逆境之下,不得已向清軍搬師救亡,肅清李自成叛軍勢力,為崇禎 帝復仇雪恨。情非得已之下,也算情有可原。
其二,吳三桂轉移事件重心,強調清軍入主中原實為背棄盟約、乘虛而入之行,解釋引清軍入關的行為並非叛國之舉,而是清軍趁其忙於討伐叛軍之機,竊取明朝政權,是不折不扣的竊國大盜,將自身的錯誤縮小到“抱薪救火”的失誤而已。
其三,檄文結尾將其前面積蓄的民族情懷爆發,將民眾憤怒激發到最高點,挑動民眾的反清情緒,極力宣揚他的“反清活動“是抱著救國圖存、推翻暴政的目的,是順應天勢的正義之舉。
吳三桂發動的反清叛亂引起不少民眾的響應,但仍為少數,且大部分都是吳三桂管轄之下的雲南百姓,中原大部分百姓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可見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穩定民心,大局已定。吳三桂計劃驅除滿人,建立大統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直到六十七歲抱病而終,他也只是過了一回當上大周皇帝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