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起名字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今中外,人其實最珍惜自己的姓名,分量可謂舉足輕重,幾乎構成一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那麼?

  名字雖然是個人的,但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也受到其所處時代的影響。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 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相關閱讀

  簡而言之,姓名就是姓和名字,姓甚名誰,代表某個人的一種符號。在古代,並非一開始就使用姓名,而是先有姓氏,後才有名、字,《白虎通·三綱六紀》雲:“古元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整個氏族的族號,每個成員都以該族號為自己的姓。氏起於父系,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屬姓的分支,到後來說姓氏才專指姓。名是個人符號,帶有個人烙印,據《禮記·內則》記載,嬰兒的名是在出生百日後由其父取的,然後再告訴親朋好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也就是現在的上戶口。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子滿20歲時要舉行“結髮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給他取字;而女子滿15歲時要舉行“結髮加笄***束髮用的簪子***”之禮,以示成人可以出嫁了,並且這時也要取字,正如《禮記·曲禮上》說的:“女子待嫁,笄而字。”還把女子尚未定親叫做待字閨中。可見古時男女皆有字,如北宋文學家 歐陽修字永叔,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以前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婚後通常要在父姓前再加上夫姓作為稱呼,連自個兒原來的名都免了,如趙王氏,人們肯定知道她夫姓趙而父姓王。

  仔細推敲的話,古人的名和字還挺有意思。有的是名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大詩人屈原名平,字原,《爾雅》曰:“廣平曰原。”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而鵬舉就是大鵬展翅高飛之意。有的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說文》曰:“點,小黑也。”而皙乃人膚白之意。隨著歷史發展,許多字義變化頗大,已很難看出古人名和字之間有什麼明顯聯絡。

  在我國曆史上,最多時曾有24000多個姓,而據現在的《中國姓氏統計》僅剩約4100個。有的姓氏可溯及遠古初民,如屈原賦騷之首即自稱為“帝高陽之苗裔兮”。有意思的是,據考證,“開門七件事”之柴米油鹽醬醋茶竟都有人拿來做姓,還有數字一、拾、百、千、萬均有人姓;如江蘇崑山的“一”姓,據稱由乙姓演化而來;徐州的“拾”姓,出處不詳;重慶北碚區的“百”姓,據傳源於黃帝之後;鄭州 上街區的“千”姓,其祖可溯至春秋末期魯國人閔損,其後人以其字子騫之“騫”為姓,但1954年文字簡化改革時,騫姓人在登記戶籍時被簡化訛為“千”姓,但老輩人至今騫、千互用。

  在一些文藝作品裡,“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堪稱一些所謂俠士的口頭禪,當然也有為了躲避仇家或官府追殺,不得不隱姓埋名於深山幽谷中,或虛度殘生,或伺機東山再起。更名改姓被認為是榮耀只有一種例外,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或偉人賜姓、改名。如七下西洋的鄭和本來不姓鄭,而是姓馬,鄭姓乃明成祖 永樂皇帝所御賜。

  每個人死後能留下的只有姓名,惟其能超越時間,甚至永恆。有的人 活著,挖空心思想“不朽”,到頭卻落一個“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的下場,而心中永遠裝著人民安危的人,他們的英名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