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成語典故之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緩兵之計有什麼成語典故呢?下面是網小編帶來的緩兵之計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緩兵之計的解釋

  [釋義] 緩:延緩。指作戰時延緩對方進兵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正音] 緩;不能讀作“yuán”。

  [辨形] 計;不能寫作“技”。

  [近義] 權宜之計

  [反義] 速戰速決 兵貴神速

  [用法] 泛指拖延時間;以緩和目前的事態;可同時制定出應急的策略。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緩兵之計的典故

  三國時期,孔明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蜀軍消滅了魏軍大將郭淮、孫禮,佔領了武都、陽平。張郃、戴陵等率軍前去救援,被孔明打敗。雙方對峙了半月。孔明見司馬懿不敢出戰,用撤軍的緩兵之計,誘使司馬懿驅兵追趕,司馬懿中計大敗。

  緩兵之計的成語接龍

  緩兵之計 → 計無所出 → 出生入死 → 死聲咷氣 → 氣吞山河 → 河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圓鑿 → 鑿壁偷光 → 光采奪目 → 目中無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如冠玉 → 玉石不分 → 分秒必爭 → 爭權奪利 → 利慾薰心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緩兵之計的造句舉例

  1*** 反對者則抱怨道,這個提案根本就是為了榨取更多社會財富和政府職位而做出的緩兵之計。

  2*** 巴布羅斯基表示:“至少在我看來,當時董事會選擇吉姆是一個緩兵之計。”。

  3*** 本來這次小兒子和其他子女達成贍養協議,他們以為他已經會承擔起自己的那份義務,沒想到那只是小兒子的“緩兵之計”,他根本無心供養父母。

  4*** 這是敵人的緩兵之計,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5*** 這種調和只不過是敵人的緩兵之計。

  6*** 我軍主動撤退,只不過是一種緩兵之計。

  7*** 敵人要求談判,是緩兵之計,我們可不能麻痺大意。

  8*** 敵軍使用緩兵之計,我軍洞燭其奸,最後使其陰謀破產。

  9*** 他採用了平日專為應付這種局面的緩兵之計.

  10*** 設定貿易壁壘不過是緩兵之計,根本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11*** 他將他們的外交政策稱為緩兵之計。

  12*** 對此,俄軍事觀察家指出,這只是緩兵之計.

  13*** 該發言人答道:這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14*** 雖然內塔尼亞胡暫時支援和談以作為緩兵之計,但他所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卻希望將巴勒斯坦土地收歸以色列國所有。

  15*** 二人相商,教王政往請求和休戈,以行緩兵之計。

  16*** 檢察長胸有成竹地分析說:"別看這個人這麼快地退回部分贓款,其實僅僅是緩兵之計,幕後還有許多勾當的。"。
 

  緩兵之計典故內容的人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