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怎麼死的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也是三國末期著名的詩人和音樂家。竹林七賢中只有嵇康一個是被害死的,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嵇康的死是因為好朋友呂安的事,呂安的哥哥對自己的妻子不敬,呂發要告發哥哥,反倒被惡人先告狀,結果呂安的哥哥沒有得到任何懲罰,自己反而被關到獄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為呂安作證但是被誣陷,把自己也帶進去了。隨後司馬昭下令殺了嵇康。

  關於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竹林七賢中只有嵇康一個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親,在魏國後期,司馬氏統治著政權,要是不能被司馬家族利用的一切勢力,都隨時有可能被殺害,中國政治的殘酷無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的歷史實際上就是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漲的過程。可以說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讓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幫助朋友在常人看來是兩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裡就變為了,嵇康早就不問政事,專心做一個鐵匠,但是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謀反這個結論,再加上嵇康聲望很高謀反所需的人馬、兵器、號召力,嵇康都具備,所以統治者想要儘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讓他難免一死,嵇康性格剛烈,有才識過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總有小人想要陷害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灑脫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後落得被殺的命運,是因為他極力反對司馬昭的政治統治,司馬昭開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開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絕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須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號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學學生一起為他求情,這影響力放到哪個朝代不是對帝王的威脅。

  嵇康的思想

  嵇康作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當時可以說非常有代表性,也許正是因為地位的原因,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作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歡研究老子莊子的道家學說,他用道家思想對現實的黑暗做出了闡述,他認為,我們在做人生的選擇時候,要做到超脫,不能被現世的諸多因素束縛。

  嵇康的一些闡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著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對社會現狀的強烈批判。這與同一時期的玄學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養生論”和對世俗生活的反對都是對當時甚至是後世都有深刻影響的。

  玄學是在曹魏年間開始興起的新學派,嵇康的玄學思想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崇敬的基礎上的,這也是當時最能被接受的主張,嵇康的玄言詩體現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風格,他認為自然的本性是氣規定的。嵇康很多的文學作品不會用浮華的辭藻過度修飾,以自然的真情流露為準。

  玄學強調的是對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學的興起和漢朝末期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有關,人們漸漸將情思寄託在宇宙自然中。在玄學的影響下,人們開始不再將為官從政當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將自己精神的灑脫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養生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繼承了道家的養生之道,《養身論》是中國養身史上第一篇系統全面介紹養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託孤的故事

  當時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後代當皇帝,其實已經是司馬昭把握大權,他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讓竹林七賢的山濤出來做官,因為司馬昭的祖母是山濤的堂姑祖母,山濤不好拒絕,只好答應了。

  後來山濤又來拉攏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氣,認為當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經的海誓山盟,如今隨著山濤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經化為泡影,你走吧,去追隨那塵世的榮華富貴,讓我一個人堅守我們的樂土,讓我一個人做一個無依無靠的孤獨隱士,你走吧,我不怪你,只是偶爾想起和你一起經歷過的往事,會讓我為之動容。

  嵇康不但譴責了山濤,還批評了當時的司馬集團,山濤知道嵇康為人正直,清高,對自己的責備也只是一種勸諫,他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但是這件事卻埋下了一個隱患,司馬昭對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誣陷嵇康,在司馬昭面前說壞話,司馬昭就把嵇康抓來處死,臨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歲的兒子託付給山濤,山濤邊哭邊答應,決定要守護這個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山濤果然是重情重義的漢子,他不怕司馬昭把它當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