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說什麼的

  《儀禮》中記載的一套禮儀, 帶有極其明顯的階級烙印。但還不能說所有的儀節全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其中有些形式是從氏族制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通讀這書,不僅能瞭解周魯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面,還可以從中窺探遠古的史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現存《儀禮》的篇次,是鄭玄採用劉向《別錄》所定的次序,即士冠禮第一,士婚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禮第七,聘扎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

  據鄭玄的《三禮目錄》記載,西漢禮家戴德、戴聖傳本的篇次都跟劉向所定的篇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比較起來,戴德傳本的篇次更為合理。大戴所傳十七篇的順序是:士冠禮一,婚禮二,士相見三,士喪禮四,既夕五,士虞禮六,特牲饋食禮七,少牢饋食禮八,有司徹九,鄉飲酒禮十,鄉射禮十一,燕禮十二,大射儀十三,聘禮十四,公食大夫禮十五,覲禮十六,喪服十七。為什麼說戴德傳本的篇次更為合理呢?《禮記·昏義》上說;"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奠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戴德傳本的篇次大體上就合乎《昏義》上所說的次序。

  清代學者邵懿辰在他的《禮經通論》裡說:"冠昏喪祭射鄉朝聘八者,禮之經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鄉飲以合鄉里,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覲以辨上下。"也是贊同戴德傳本篇次的。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中著錄一石,首行作"鄉飲酒第十",跟鄭玄《三禮目錄》中所舉戴德的篇次吻合,可見漢朝禮學博士們的讀本,就是用戴德傳本篇次的。不過,鄭玄採用的劉向所編定的篇次,也不能說雜亂不合理,這個篇次是用三條線貫穿著的,從成人、成婚到社交活動,從低階貴族到高階貴族,從生到死。排法儘管與大戴不同,系統性也是很鮮明的。

  按照鄭玄注本的篇次,十七篇內容如下:

  第一篇士冠禮:古代貴族子弟到了二十歲,可以作為本族一個正式成員,為此而特別舉行一種加冠典禮,從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確認定他已成人,人生的一個嶄新的重要的階段開始了。這篇禮文記載了這項禮節的詳細經過。

  第二篇昏禮:古代貴族把結婚看成為上事宗廟、下繼後世的神聖責任,這篇禮文就是記載男女雙方在家長主持下,從納采到婚後廟見的一系列禮儀。

  第三篇士相見禮:是記載貴族與貴族第一次交往,帶著禮物登門求見和對方回拜的禮節。

  第四篇鄉飲酒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以敬老為中心的酒會儀式。

  第五篇鄉射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

  第六篇燕禮:記載的是諸侯和他的大臣們舉行酒會的詳細禮節,酒會上有宮廷藝術家的演奏和歌唱。

  第七篇大射禮:記載的是在國君主持下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參加比賽大會的人都是各級貴族。

  第八篇聘禮:記載的是國君派遣大臣到他國進行禮節性訪問的具體細節。

  第九篇公食大夫禮:記載的是國君舉行宴會招待來訪外國大臣的禮節。

  第十篇覲禮:記載的是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

  第十一篇喪服:記載的是人們對死去的親屬,根據親疏遠近而在喪服和服期上有種種差別的制度。

  第十二篇士喪禮、第十三篇既夕,這兩篇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從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的詳細儀節。

  第十四篇士虞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舉行的安魂禮。

  第十五篇特牲饋食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定期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第十六篇少牢饋食禮、第十七篇有司徹;這兩篇記載的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禮儀的價值

  《儀禮》一書,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儀制度,時過境遷,它是否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儀禮》作為一部上古的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材料,來源甚古,內容也比較可靠,而且涉及面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無所不備,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書中記載的古代宮室、車旗、服飾、飲食、喪葬之制,以及各種禮樂器的形制、組合方式等等尤其詳盡,考古學家在研究上古遺址及出土器物時,每每要質正於《儀禮》。《儀禮》還儲存了相當豐富的上古語彙,為語言、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價值很高的資料。《儀禮》對於上古史的研究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國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無不浸潤於其中。《儀禮》對宗法制度的的闡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論形態,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國的特質,就不能不求於此。此外,《儀禮》所記各種禮典,對於研究古人的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次,儘管宋代以後,《儀禮》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禮儀制度中,《儀禮》始終是作為聖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從唐代的開元禮到宋代的《政和五禮新儀》、《大明集禮》,乃至《大清會典》,皇室主要成員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聘禮、覲禮等,都是以《儀禮》作為藍本,加以損益而成的。

  再次,由於佛教的傳入,使民間的傳統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聽之任之,則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識之士如司馬光、朱熹等,意識到《儀禮》中的禮制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從中國社會徹底消失,那將是儒家文化的徹底消失。他們順應時勢、對《儀禮》進行刪繁就簡,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體現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喪、祭諸禮,率先實行,並在士大夫階層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較積極的成效。可見,《儀禮》在宋代時還起過捍衛民族文化的作用。

  最後,《儀禮》在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可言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這並不是說要恢復《儀禮》的制度,而是說應該利用《儀禮》禮義中的合理核心。《儀禮》中的許多禮儀,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結晶,有許多思想至今沒有過時。對於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持應有的尊重,並以科學的態度加以總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用。今禮之中有古義,人們不自知罷了;古禮也可以今用,這正是我們應該象王安石、朱熹那樣,認真研究的課題。有關《儀禮》中的禮儀,我們將在後面作比較詳細的介紹,此處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