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文化的散文

  一首笙歌訴衷腸,歷史滿倉桑,垂首聆聽,歷史的絕唱催人淚下,一曲未盡,淚已滿衫。歷史的文化依然在流傳。下面是有歷史文化的散文,歡迎參閱。

  歷史文化的散文:傾聽歷史的聲音

  歷史的真真假假,像一個小姑娘,在世間總是不斷變換著屬於自己的容顏,甚至自己的聲音。它開始變得不再真實,開始變得虛幻縹緲。

  走在煙雨中的江南,淡淡的疏離的薄煙籠罩在小鎮的上空,那白牆黑瓦的簡樸樓房就像未經裝束的少女,婷婷窈窕立在河畔。淡墨色的天空與一座座的參差的石拱小橋暈染在一起,泛著絲絲漣漪的略有渾濁的河水輕輕盪漾著。一隻只帶有憂傷的烏篷船漫無目的地漂在河面。模糊了,就像一滴墨跡漸漸滲透宣紙一樣,所有的一切.

  我不經意間想起那個傳說已久的故事——«白蛇傳»。白蛇的故事是人人耳熟詳聞的,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的起因——只因一把油傘。

  同樣是在一個煙雨中的江南,一場白蛇的痴戀,也發生在此。可是在這個看似團圓大結局裡,最先背叛的是那個讓妻子喝雄黃酒的許仙,一個男人向一個愛他的女人下毒手。哪怕是到了最後,那條白蛇卻依舊還愛著他,然而他卻剝了那條白蛇的皮,製成了傘面,抽了她的龍骨做成了傘骨……

  也許在這,童話並不那麼單純,也許傳說的聲音也並不是那麼美好……

  走在煙雨中的江南古鎮,我發覺這是那樣真實又那樣朦朧,那樣親切又那樣陌生。聽著淅淅瀝瀝的雨水滴答在這傘面上,我彷彿又聽到,遠方似乎是有些什麼人 在唱著些什麼,只能聽到些斷斷續續的部分,只是不知那條白蛇的靈魂是否再這,哭等著她的心上人。

  也正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所說的一樣。不相識,便不相知。不相知,便不相思……"

  傳說隸屬歷史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那般的真實,它既真既假,也許這便是歷史的聲音,它不總是那般的美好,因為它也有另一面的存在。«白蛇傳»也是這般。

  也許在這世間,事物也並不一定是美好的,它也是有屬於自己雙面性的。也許有的時候自己看到的並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相信自己比相信他人更重要。

  也許這邊是我所聽到歷史的聲音,它不一定真實,但卻依舊十分重要。

  歷史文化的散文:歷史的虛假進步

  變化往往被誤以為就是進步,尤其在“變化”標榜自己是進步的時候。飯菜多了,道路寬了,樓房高了,資訊通了,這裡面究竟有多少歷史進步的“含金量”呢?事實上,有些變化確是歷史的進步,但有些變化只是歷史的靜止,有些變化更是歷史的倒退。後兩種變化若要冠之以進步之名,只能是歷史的虛假進步。

  歷史的虛假進步就像夜色朦朧中的美女,靠近了燈光,就要暴露臉上的雀斑或五官的不整,不禁讓人大失所望。一個聽信了或聽慣了民主法治已穩步前進的局外人,一走上領導崗位,正如美女靠近了燈光,立刻褪去了朦朧美,陡然發現自己和先前官僚的處境沒什麼兩樣,如何統治下屬是他們不同的頭腦中思考的同樣的問題,雖然早已“換了人間”。於是乎,又像古人一樣去鑽故紙堆,尋些《韓非子》、《君主論》來深夜研讀,重將法、術、勢爛熟於心。

  凡是仍然面對歷史上的舊問題,仍然求助於舊原則的地方,都沒有真正的歷史進步。

  歷史是在解決舊問題,迎來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中前進的。

  歷史文化的散文:尋找歷史中的長城

  一

  能登上長城,是我這麼多年的夢想。真正到了北京,好多朋友勸我去八達嶺。我卻是不想去了。我不想看現代人維修一新了的長城。我心中的長城是一種充滿滄桑感的長城,是一種記載著歷史的陣痛,記載著榮光和恥辱的長城!

  我於是花了800元錢,包了一臺北京現代的計程車,去尋找我記憶中的長城!

  車子風馳電掣,很快就出了北京城,又很快進了懷柔縣城,後又駛出了懷柔縣城,向偏僻的大山深處跑去。我們一邊走,一邊不停的向路人打聽著,問那沒有修葺的,人煙罕至的長城怎麼走?小車走了4個多小時後,房屋和商鋪越來越少了,樹木越來越多了。我才突然記起我和太太還沒有吃早餐。於是才找了一家路邊小吃店,去吃早餐。花了一元錢,買了一大盆餛飩,卻是怎麼也吃不完。太太又去了旁邊賣菜的小攤上花了1。20元錢,買了4條一尺多長的嫩黃瓜。結賬時多給了那個小販3毛錢,那個小販主動用清水把黃瓜洗得乾乾淨淨,包好,遞給她。

  車繼續往山林深處開去,路越來越窄了,沿途的居民也越來越少了。很少看到耕田,差不多都是果園和蔬菜。沿途的指路人告訴我們,這裡的蔬菜和果園都是綠色環保的,是不施農藥的。又開了1個半小時的車,終於抵達了路人所說的林彪率領115師大戰小日本的平型關舊戰場了。

  我從車窗,遠遠的看到了殘破不堪的古長城了,我的心加速跳動了起來。

  長城,我終於來了!

  二

  下了車,沿著一條狹窄的小路,我們便上山了。路的兩邊全是野生的果樹和散落在地象星星一樣的野花。我不由得想起了滄桑沉重的歷史,從深處一路走來,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氣喘吁吁,爬到了長城城牆下面。卻是沒有工具,望著7米多高的城牆和9米多高的烽火臺,很是失望。這時,發現附近拐角的城牆門洞旁架著一部鏽跡斑斑的鐵梯。於是向鐵梯主人,山下的村民交了4元錢的過梯費,懷著興奮的心情,爬上了長城。

  終於站在了長城上了,千瘡百孔的古老的長城被我踩在腳下了。遠遠望去,被風從北方吹來的沙塵構成一副朦朧的景象!我撫摸著牆磚,像是握著著一位滄桑的老人的手,聽他講述古老的過去。

  歇息了一會兒後,我們便沿著城牆向東走去。由於這段長城一直沒有被維修過,所以很多地方只有牆體,沒有了護牆和城垛,護牆和城垛都滾到山下去了。走在上面很危險,一步留神,就很可能會摔跤,而一摔跤,最大的可能就是滾下城牆。我們小心翼翼的行走著,我太太緊緊的抓著我的手,不讓我走到城牆邊上。我們每走到一個城垛上或者稍微平緩一點的地方,我們就開始歡呼,拍照留影。沒有倒塌的城牆上每隔5米左右有一個射箭的孔,是朝下的,所以敵人的箭很難射進來。長城是沿著山脊綿延的,在山的凹陷最低處和山腰,各有城垛,是作為穩固長城和搬運軍用物資的。在山頂上,是最雄偉的烽火臺,可以看很遠。主要是觀望敵情和指揮用的。一旦發現敵情了,就在烽火臺上點染干柴,通過烽火把訊息傳出去。

  由於年久未修,好多地方都長了灌木和野花。大概走了5裡多路,我們隨著長城上了一個山頂。太太說什麼也不肯走了。她看地勢越來越陡了,擔心回去的時候下不了長城。我於是把她留在了那個烽火臺上,一個人繼續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走去。太太擔心我出事,就每隔5分鐘喊一聲,我在這邊應和一下。後來叫不應了,她就用手機發資訊給我。

  我在一個烽火臺的下面發現一塊石碑,我仔細一會兒,發現這個石碑是明朝隆慶三年維修了這段長城之後立的。即是公元1569年,距今438年。我在給那個石碑拍照的時候,發現一個年輕的老外揹著一個揹包也在那裡拍照。看到我,他向我微笑,然後伸出了一隻手,我們互相擊了一次掌。我們淺淺的談了幾句,他說他是美國人。他的登山工具很齊,沿著長城,他已經走了4天了,晚上就住在烽火臺上。他是自費來考察長城的。

  我們便一起往上走。天上的蒼鷹,地上的斑鳩,還有因為沙塵而灰濛濛的山,我們都一一攝了下來。最後,我們爬上了這一段長城的最高處,在烽火臺上,我們停留了大約20多分鐘,拍照和休息。然後我們又繼續往前走,沿著山勢往下走了大約50多米,就發現城牆倒塌了一半,只有另一半勉強可以行走。又小心翼翼往前走了大約30米遠的距離,卻發現前面大約有60多米的的城牆完全倒塌了,只有一堆爛磚殘石堆在哪裡,滿目的蕭條殘敗。再往前望了過去,可以看到可以看得見的長城牆體上面都長滿了灌木和雜草,鬱鬱蔥蔥的,象一堆陳舊的歷史上面,散發著醇郁的歷史的氣息。

  我們站在那裡,猶豫著。這時,太太發過來資訊,說她一個人在那個烽火臺上很害怕,要我轉身回去。我於是就同那個年輕的老外分手了。他從揹包裡拿出飛抓和繩子,在城牆垛子上抓牢,然後抓緊繩子,溜下了城牆,再從灌木的縫隙向下一段城牆走去。當我回到山頂烽火臺再回頭望時,他已經通過飛抓爬上了那長滿灌木的城牆,向我揮動著雙手,吼道:“噢……”我也迴應到:“噢……”

  三

  其實,古老的長城是中國文化和思想的結晶,代表著中國最傳統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從積極進攻轉化為消極防禦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物。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由於西北苦寒之地的遊牧民族不斷南下騷擾,但秦始皇進行反擊時又撈不到油水。而當時相對於富饒的六國都歸他佔有了,為了專心鞏固勞動成果,他便修建了第一條長城。當時他並沒有把長城作為安心享受的屏障,只是作為一個步兵對付騎兵的要塞使用。其實在戰國時代,靠北邊的幾個國家都修了幾段這樣的城牆,秦始皇只不過把它們連線起來並加長加固了。

  後來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後,初期也沒有保守的以長城為界,而是積極的反擊北方的匈奴。但當時由於連年的征戰,連皇帝出行想尋找同樣顏色的拉馬車的馬匹都找不到,更不用說大批量的騎兵部隊了。所以當他以疲勞的步兵來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時,就註定了他的反擊的失敗。當老劉回到都城後,就只有下令加長加固長城了。但漢武帝劉徹為劉老頭出了一口惡氣。他派衛青霍去病率大軍3次反擊匈奴。特別是小霍率孤軍深入到匈奴腹地一萬多裡,不帶糧草馬匹,完全靠擊敗匈奴後就地搶劫補給。打得匈奴人離長城遠遠的,遠遠的躲避到了中亞,在中亞搶了一塊地方,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只可惜後來一些大儒很混賬的說小霍殺戮太多,遭了報應,所以年紀輕輕就染病去世了。***所以後來100多年朝廷沒有維修長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例外。

  後來的歷朝朝廷,都是每年撥出專門經費,加長加固長城的。但每一個朝代的初期的防禦都是積極的防禦,就是在防禦的時候,還是在尋找戰機,積極出擊,把敵人打敗打殘。所以在每個朝代的初期,北方的遊牧民族都不敢輕易的來爬長城。可到了每一個朝代的中後期,都轉化為消極的防禦了。就是說絕對不出長城一步,只有你爬上了城牆,就把你趕下去就算了。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能安逸一天算一天。但當時肥沃的中原大地對於生存都很艱難的貧窮苦寒的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就意味著擁有無數金錢、美女的幸福的天堂!所以他們懷著能夠很好的生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前仆後繼,用燈蛾撲火的勇氣撲向了長城。

  以前的中原大地,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西面是難以逾越的高原和雪山,南面是乖順依附的貧窮的小國,真正有威脅的就只是北邊剽悍的遊牧民族。所以一道綿長堅固的長城,就使統治者們少了很多後顧之憂,一心一意的享受和內扛。結果在後唐時代,宋朝暮年,明朝末年,遊牧民族都爬上了長城,象潮水一樣洶湧南下。就連最能守城的明末的袁崇煥也只守了12年,在他一死,清軍就爬上了山海關。但這些剽悍的民族一進關,就被中原富庶安逸的生活給同化了,結果很快就被歷史給踩到了腳下,成為了洶湧的歷史長河裡的一朵飛濺的浪花。

  所以古老的長城是北方和南方兩種思想的一次撞擊,是北南兩方兩種文明的一次撞擊。它是中國古老文化的結晶,但也是我們固步自封,保守,後來變得落後捱打的一種象徵。是我們的驕傲,但也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祖先想通過一條一萬多裡的長城,把我們舒適的生活與相對的野蠻的戰亂生活隔絕開來,他們不再崇尚進攻,只想守住我們的文明,但我們最後卻被不斷的外來文明徵服著,匈奴人,突厥人,遼人,金人,蒙古人,滿族人,以及後來從海上過來的八國聯軍……這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其實就是放在現在,除了進攻,也是沒有更好的防守了,更不用說一條孤獨的長城了!

  四

  氣喘吁吁的回到了太太所呆的烽火臺,同她一起慢慢的往回走。由於地勢太陡,往下走打滑,她只得脫掉了鞋和襪子,光著腳丫子,扶著我的一隻手,慢慢往下移動著。

  在回來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烽火臺上有幾個寫字比我更差的民間詩人留下的歪七扭八的古體詩。我用相機拍下來的時候,太太在旁邊嘀咕著:“老公,你的字和詩歌都比他們寫得好,你也留一首!”我笑著說:“我如果也留一首狗屁不通的詩歌在這裡,那是對長城對歷史的一種侮辱!”

  又沿著那架鏽跡斑斑的鐵梯,小心的爬下了城牆。卻在下山的途中,發現了10多個對著我們微笑的來爬長城的老外。可惜沒有看到一個前來爬長城的中國人,倒是有4個前來兜售核桃和其他土特產的中年婦女,太太向每一個人都買了10多元錢的東西,她們便都很高興的散了。下山的時候,我還發現了一塊石頭上寫的歪歪斜斜的標語:“注意衛生,違凡者發款50——100元。”總共13個字的標語竟然錯別字有2個,這不能不說是對長城對中國古文明的一種侮辱。

  回到停車的地方,叫醒了司機,找了一個小餐館,點了幾份野菜和野菇,還有一份這裡很有地方特色驢肉火鍋,美美的補充了一下體力,已經就是下午5點了。我們便回到了北京城。


看過歷史文化的散文的人還:

1.

2.描寫傳統文化的散文

3.關於歷史的散文800字

4.關於文化的散文

5.經典的傾聽歷史的聲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