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談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的原因

  在《失去的勝利》一書中,記載了曼施坦因談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始末。通過曼施坦因談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經過,便可得知德國戰敗的原因。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曼施坦因認為,德國軍隊之所以會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遭遇滅頂之災,主要是因為犯了幾個錯誤。

  首先,戰爭經濟的需要影響了希特勒的目標。在希特勒的設想下,德國軍隊應該是主要集中火力攻擊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但是,德軍在前進時,受到了蘇軍的攔擊。遇到頓挫之後,德軍只剩下少量士兵,來守住綿長的正面戰線。當時,A集團軍群正面向南,在高加索北部駐紮。B集團軍群主要捍衛著東方和東北方的正面。值得一提的是,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的力量都不夠強大,難以守住綿長的正面戰線。更重要的是,兩個集團群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大缺口,蘇軍剛好能從這個缺口擊破德軍主力。

  除此之外,曼施坦因在談斯大林格勒會戰時,還分析了德軍戰略上的失誤之處。希特勒迫使B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集中火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周圍的戰鬥中,只留下微弱的德國第2集團軍來負責沃洛涅什地區。由於德軍後方缺少守衛的軍隊,所以致使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遭遇慘重的損失。第三個錯誤就在於,德軍在南翼方面的指揮體系已經渙散不堪,加上A集團軍群又沒有總司令。在這種情況下,德軍變得不堪一擊。

  曼施坦因不造反希特勒的原因是什麼

  曼施坦因被西方軍事家評為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從曼施坦因生平經歷來看,曼施坦因的戰略思想推動了納粹德軍的壯大,為世界軍事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曼施坦因軍事生涯來看,上世紀40年代,希特勒曾撤銷了曼施坦因一切軍事職務。那麼身為陸軍元帥的曼施坦因為什麼不造反希特勒呢?瞭解曼施坦因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歷,便可得知曼施坦因為什麼不造反希特勒了。

  首先,從身份上來說,曼施坦因是一位軍官,而不是一位政客。身份和職責讓曼施坦因不敢造反希特勒。縱觀納粹德國時期的將領,他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全心全意尊崇和信奉希特勒。就曼因斯坦來說,他從來沒有懷疑過希特勒最高統帥的地位。在曼施坦因心裡,希特勒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可以心甘情願地聽命於希特勒。雖然曼施坦因不滿希特勒對戰術上的指導,但是曼施坦因從未考慮過要推翻希特勒。

  其次,在德國傳統軍事文化的薰陶下,曼施坦因自從進入軍隊後,便只會忠誠於德意志和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記者採訪過德國軍官,問他們為什麼不推翻希特勒和納粹政權。這位德國軍官回答說,自己是來當兵的,不是來當叛徒的。對德國士兵來說,他們只效忠於德意志,而德國元首又是國家的領導核心,他們效忠德意志時,也必須要效忠國家元首。所以,這也是曼施坦因不造反希特勒的主要原因。

  曼施坦因簡介

  曼施坦因青年時期:1887年出生於德國柏林,出生不久他的父親將他過繼到他姨夫家。1906年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先是擔任了近衛軍步兵的見習軍官,通過他的努力一年後,晉升為。1913他被選送到柏林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晉升為。1915年,被晉升為。

  曼施坦因中年時期:曼施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色的表現讓他從此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他擔任過南方集團的司令官,先後指揮了位於克里米亞的軍隊和列寧格勒的軍隊。在此期間,他面對於不管在人數和裝備上都均佔據優勢的蘇聯,也毫不畏懼成功地阻止了紅軍自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後的強強進攻勢頭,並且還成功地發動反擊,滅去對方勝利之後內心熊熊進攻勢頭的小火苗,奪取了哈爾科夫。這一壯舉,取得了在現代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

  曼施坦因老年時期:曼施坦因作為一名職業軍人,骨子裡流淌著男子漢大丈夫、威武不屈、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儘管他從未質疑希特勒對於德國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但是卻敢於在眾目睽睽之前反駁希特勒的問題。這種膽量和膽識,是需要有冒險精神的,措辭稍微不慎就可能會導致丟官罷職權,但曼施坦確敢於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實證明自己。最終兩人於1944年因為戰略上分歧,導致他被希特勒解職。事後,他被判處18年監禁罪名為戰爭罪,監禁4年後曼施坦因為做切除白內障手術被釋放了。在之後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一名高階顧問,並且協助西德政府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被稱為其名譽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