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影評3篇
斯大林格勒影評1
一部充滿詩意的戰爭佳作,在戰爭片和詩電影傳統的國家裡,邦達爾丘克無疑做到了最好的結合。
斯大林格勒這個無數次被搬上銀幕的故事,每每提到它,卻也讓人熱血沸騰。此次導演僅選擇幾名偵察隊員為視角,撇棄了大規模作戰的巨集大場面,把每一個小人物刻畫得更加栩栩如生。斯大林格勒巷戰中無數個這樣的小故事,才換回了這個國家的和平。
影片中每一幀畫面都透著油畫般的精彩,在炮火的硝煙裡嗅到浪漫的味道。讓我最動容的事影片中的兩段愛情故事,這其中德國軍官和俄國姑娘的愛情不可思議卻又讓人最為動容。
戰爭中和敵人相愛是一個大忌,這會招致多少老紅軍的憤怒。而這恰恰卻最貼近人的真實情感,在政治情操面前,導演堅持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許我們的觀眾無法相信《色戒》中王佳芝會愛上漢奸,也無法相信《南京!南京!》中會以一個日本人的視角來敘事。但這就是戰爭,高於戰爭的是人的情感。影片中莎拉半裸著躺在床上的鏡頭簡直就像一副最美的油畫,純潔得一塵不染。也許遭到同胞們的非議和指責,甚至死在蘇軍的槍口下,她內心承受者煎熬,卻跟隨了自己的情感。
影片的第一視角是從未在鏡頭路面的卡嘉的兒子,他是一個旁觀者,靜靜地敘述著他的母親和他的五個爸爸的故事。這是影片開頭拋給我們的謎團,導演卻狡猾得很,直到結尾也沒有解開這個謎團。誰會是他的親生爸爸,或許我們都有自己的解讀。格莫夫大尉其實是自私的,他才不願意他的士兵為保護一個女人而犧牲。對於卡嘉,一個在戰爭中近乎麻木的姑娘,固執地堅守著炮火紛飛的房子,就像是蘇聯人對故土的無比眷戀,哪裡都有戰爭,可哪裡比得上自家的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卡嘉更像是他們的母親,一個他們為之獻身的親人。他們冒死找來一個浴缸,甚至患上自閉症的男高音都來為卡嘉祝賀生日,這是戰場上多麼溫馨難得的一面。
在這場戰爭裡,愛情都是公平的,甚至連犧牲都是公平的,德國軍官和蘇聯士兵都死在炮火之下,若干年後我們會不會覺得,也許戰爭根本就沒有勝者。
斯大林格勒影評2
果不是朋友特地推薦,我不會想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對戰爭的深惡痛絕,致使我對戰爭片態度也是如此。我經常會淘出老片子來看,但淘了這麼久,也不會把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這些片子拿出來看一看。
記得那年大約小學二年級,在同學家裡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電視裡在放一部電影,內容情節已經模糊,只記得一個場景: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射殺拿著刀和槍的大清騎兵,後面又有一批人拍著馬揮舞著刀槍衝了上去,再倒下來,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衝鋒,直到全軍陣亡,這是一場如此懸殊的戰鬥。我喊了起來,“天啊天啊!這不公平!不要上去了啊,不要這麼打了啊!”我的兩位同學就在邊上笑話我,“演電視都是假的呢,騙人的,人其實沒有死,哈哈哈哈,你怎麼還哭起來,你也太有意思了。”事後,我也覺得我是太“有意思”了。***“有意思”在本地方言中有許多衍生詞義,請自行理解。***
我第一次展現出“傻傻的”感性的一面獻給了這部電影。時隔多年,我也沒有把這部電影拿出來重溫一下。感性的一面漸漸在工作後消失,獅子座的個性越來越突現。很多年看電影電視再沒有哭過,並以此為榮,直到後來做了母親。彷彿只有做了母親後才真天明白,或者是才真正迴歸了做為女人真正面目,女人是母性的,柔軟的,堅韌同時又是可以示弱的。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二戰史上最血腥最殘酷地戰爭之一,我已經做好了充份的心理準備。然而一開幕,要登陸的蘇軍被油庫爆炸的烈火點燃了,無數的全身著了火的蘇軍仍然站起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衝向德軍的機槍,與德軍擁抱而死。這樣的場景,大影幕地視覺衝擊下,仍然使我無法直視而直接捂住了雙眼。真正想來,算不得不忍心與心腸軟,僅僅是無法面對。這些場面很震憾,沒法去代入,你根本無暇去想:換了是你,絕望地被烈火烤著,你還能在生命中最後幾秒衝上前去嗎?
以為本片要描寫反侵略的正義感與使命感,這是我朝高大全戰爭電影電視經年不衰的主題。身為正義方的俄國人,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導演卻能如此不太主觀色彩地用的手法,將這一場史上最血腥的交鋒描寫出來,甚至不直接做褒貶與判斷。當然,傾向還是有的,保衛家園抵抗侵略,原本天然正義。然而,影片中的敵方德國納粹法西斯們是一樣不畏死,一樣是一些硬漢,一樣有不知戰爭為何物就登上戰場的年輕士兵。他們一樣有愛,愛女人,愛家園,愛國家,愛上帝。
我很喜歡這位導演的一個方面就是,他並沒有如好萊塢電影及國內模仿好萊塢片裡,將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呈現出來,沒有將令人作嘔的血腥場面作放大與特寫,鏡頭下只有強硬的男人毫不畏懼地面對死亡,連死前的留戀與掙扎也沒有刻意描寫。我很願意把這種心懷解讀成人性的溫暖與慈悲。
德國正規軍出身的軍官,咒罵著打黑槍、投機與偷襲。被我國影視作品描繪成神一樣的游擊隊,在正規軍眼裡都是下作卑鄙下三濫的手段。我國影視至今保持著對游擊戰的崇拜之情,而曾經蘇聯現在的俄羅斯已經開始去面對過去的自己,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起來了。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已經天經地義地認為只要贏,就可什麼手段都不必計較。這裡不討論這些,只討論一下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要贏的決心。德軍要去爭奪被蘇共游擊隊佔領的房子,長官問士兵,你憑什麼認為你能贏?士兵說,上帝保佑我。這位德軍上校說,我們的上帝就是我們的元首,那棟房子後面就是德國。為了元首,為了德意志戰鬥!口號的力量就在這裡,根本無暇去分辯,到底為了誰去戰鬥,血已經燒起來了,成了機器坦克槍炮,轟隆壓往前線,沒有任何思想,只有一個目的,為了國家消滅目標,這就是軍人。為了國家的什麼?為了國家的擴張?為了這個國家的人們向外擴張的慾望?這德國軍官指向十分清晰,他非常明白上帝並不在這一邊。所以,他說,元首就是上帝,這棟房子後面就是德國,於是,以此報效國家的信念成了天然正義。
與此同時保衛房子的蘇軍,支撐著贏毅力是什麼?導演在其強大的開場後,用很慢地鏡頭描述了,是什麼在支撐著蘇軍。片中女主角卡嘉出現了,年輕的,瘦弱的,又有著執著的信念。她堅持不願離開這片廢墟中的房子,她說這是她的家,看護著一樣因為不離開而死於戰火的家人、鄰居。當保衛家園的口號落實到保護一個女人的時候,電影開始慢了下來。支撐著他們的不再是天然正義感的軍人理念,也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這兩者德軍也有。
請那些要為孩子找爹的猥瑣想法走開,請那些議論卡嘉到底最愛哪個男人的無聊討論走開。此時卡嘉不僅僅是一個女人或是漂亮的女孩,也不是幾個月沒見過女人的男人眼中摯熱的幻想。她代表著上帝賦與女性所有特徵:溫柔、堅強、執著以及繁衍生息,與戰爭的無情殘酷血腥死亡,有著鮮明的對比,喚起了人性中最溫暖最感性最本質的一面。讓你明白,人不是戰爭中的機器,不是口號下毅然赴死的墊腳石。明白自己所有一切的付出和犧牲都是值得的,哪怕僅僅是為了給她的生日製造一個驚喜。因為她的背後是家園,是整個斯大林格勒的家,是俄羅斯,甚至是整個人類戰爭或其他天災人禍摧毀後所剩下溫暖的希望。
這樣的希望,會有上帝保佑。那幢神助的房子裡,被神關照的女人活了下來。餘人都死了。
五個男人與卡嘉的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愛情。包含了父親對女兒般慈愛,丈夫對妻子般的尊敬,羞澀男孩的初戀,對母性的懷念。愛又非常簡單,心與性。對於卡嘉來說,亦是如此。戰火中的愛這樣簡單,不計較過去未來合適與否,不存在道德枷鎖思想負擔,也沒有任何褻瀆,簡單直接明瞭,愛的萌生與性的釋放,然後用生命去守護。
兩條愛情線裡,還有德軍上校與俄羅斯女人的愛。愛原本就不分國界,即使語言不通,即使立場對抗。雖然一開始,就知道這是個註定無法調合矛盾的悲劇,是為劇情衝突留下的必然手筆,然而看到俄羅斯女人瑪莎被襲擊倒下時,心裡仍不住一緊,你知道,戰爭裡犧牲的愛情何止這一對。忽然想跑個題,從影視作品來說,女人對感情態度真是世界各地都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只有經歷了性,才對男人產生或者說釋放出摯烈的依戀情感。
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覺得無趣,就是在這裡。原本以為要來看一場絞人肉機的視覺大片,誰知只是戰爭背景下兩場愛情故事,故事沒有新意人物面目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甚至習慣性會有一個拯救世界的大兵存活下來與女人重組家庭的美好願望也沒有。好萊塢的覺大片今年非常多,各種豪車追逐,各種爆炸衝擊,高樓倒塌,天崩地裂,各種令人血脈賁張的場景,可曾想過感觀刺激感過後還剩什麼?這些年來人們對感觀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情節曲折起伏的要求越來越多,對事物本質的感受卻變得越來越弱,彷彿只有又驚又喜才能真正衝擊人生體驗。
以上僅作為一名不愛看戰爭片的觀眾一些感受,有些主觀偏見與偏愛,望朋友輕拍。此片並沒有改變我對戰爭本身殘酷血腥的厭惡感,幸好有一些喜歡的溫暖,令我不再回避戰爭背景本身。本片最無法忍受的是配音部份,為此我還得去下載原音版再看一次。
斯大林格勒影評3
影片《斯大林格勒》是一部美俄合作拍攝的首部IMAX 3D戰爭大片,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好萊塢影視巨頭索尼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該片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故事背景,講述了1942年蘇聯紅軍在向伏爾加河左岸的德軍發起反攻後失利,而幾名蘇聯士兵卻在這次行動中到達伏爾加河左岸,並潛進了一座被德軍佔領的房屋,以此與德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在這裡他們遇到了一位未能逃跑的俄羅斯姑娘,並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情感故事。
該片真實展現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巨集大場面,震撼的視覺效果使觀眾身臨其境。該片從微觀的角度出發,以小人物的情感來凸顯整個戰爭的殘酷,將整個大戰爭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更能引起觀眾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不同於國內其他的戰爭類影片,該片不是以戰爭中正義的一方為視角,而是以現代人的視角,更加客觀、真實地展現整個大戰役背景下小人物之間的情感和性格衝突,重新審視戰爭的殘酷,以表現出對和平的呼籲。影片以兩條情感線為線索,一條是五位蘇聯士兵與俄羅斯女孩卡嘉的情感,一條是德國軍官彼得.卡恩與俄羅斯女孩瑪莎的情感,這兩條線索相互交織,引伸出各個小人物之間的性格衝突,貫穿於整個影片的始末。
影片善於從各個細節來突顯人物之間的真實情感,影片中令人印象較深的是幾位士兵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為卡嘉尋找生日禮物並籌備生日會的場面,這個細節一方面展現了幾位士兵對卡嘉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在整個戰爭背景下人性的光芒和愛的力量。
德國軍官彼得.卡恩與瑪莎的情感發展也是整部影片一條重要的線索,甚至可以說是能夠影響影片整體的關鍵。他們之間實際上是侵略者與被侵略者的關係,因此這種情感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影片卻人性化地刻畫了這種大戰役背景下所賦予他們的這種特殊情感。戰亂中,彼得.卡恩對瑪莎從佔有到關愛,是一種人情本能的遞進,而孤苦伶仃的瑪莎,則從被動地接受佔有,到最終投入情感,同樣是一種人性化表達。最後,彼得.卡恩駕車在人群中尋找瑪莎的鏡頭,就比較真實地詮釋了戰爭時代人性化的一面。這種情感跨越了階級立場的界限,表現出一種對戰爭時代的反抗,從而進一步烘托出整部電影渴望和平的時代主題。隨著瑪莎被其中一位蘇聯士兵射殺,電影的情節旋即被推向高潮。
除了情感的刻畫和戰爭場面的展現,影片在結構上還有一個巧妙之處:影片是以距斯大林格勒戰役幾十年後的一場地震救災行動作為開篇,一位俄羅斯的營救人員——故事的女主人公卡嘉的兒子——向一位地震中圍困的德國女人訴說自己有五位父親的故事,以減輕她的痛苦和恐懼感,從而引出了整個故事,影片最終以那位德國女人得救後與那位營救人員的道別作為結尾,這實際上也暗含了影片想要表達的另一個主題:世界人民應當珍惜現今的和平,並且應當對那些為了和平而犧牲的英勇戰士們懷有一顆崇敬之心。
《斯大林格勒》無疑是一部場面巨集大、視角獨特並且構思巧妙的戰爭巨片。整部影片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並以小人物之間的情感入手,更加全面、客觀地將世界歷史上的這段悲壯史詩重現展現在世界觀眾的面前,在影片震撼的視覺效果和細膩的情感刻畫下,人們不禁會重新審視歷史,審視戰爭,在珍惜和平時代的同時,又會對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熒屏之外,能夠引起觀眾們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