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字經的故事
《三字經》作為我國舊時的一部優秀啟蒙教育讀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註釋]
孟母:亞聖孟子的母親。 擇:選擇。處:居住的地方。機杼:機,織補用的木架子;杼,織補用的梭子。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幽洲人,因為當地名屬燕,所以又名燕山。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語譯]
從前,孟子的母親曾經一連搬過三次家,是為了替孟子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難過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來,把快要織完的布割斷,讓孟子知道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
五代後晉時,燕山地方有個名叫竇禹均的人,教導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們的讚譽,當時,沒有人不知到他們的。
[故事]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曆史上的“亞聖”,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於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裡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遊戲,孟母知道後,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每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她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正片織好的布,然後對孟子說:“你讀書就想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二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註釋]
琢:雕飾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義:理義,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接近。
師友:老師與朋友。禮儀:泛指一切禮節儀式。
[語譯]
玉是一種可以用來當裝飾品的石頭,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器;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奮求學,是不會懂得禮節道義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紀還小的時候,便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及好的朋友,從而學習到做人處世的基本禮節儀式。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
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註釋]
香:東漢時代的孝子,姓黃名香。溫席:溫暖枕蓆。執:實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才四歲,便知道謙讓之禮。弟:動詞,尊敬兄長。
長:這裡指兄長。知:曉得、瞭解。
[語譯]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溫暖床上的枕蓆,再請父親去睡覺。他這種孝親的行為,不但是他該做的,也是我們應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自己挑較小的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德行,也是我們從小便該知道的。
[故事]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
“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
“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四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註釋]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順父母;弟,恭敬兄長。次:接下來、其次。
見聞:眼見與耳聞,指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數:數目或數字。文:文學。
[語譯]
一個人必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其次要學習各種常識,並且要了解基本的算術及認識文字,才能夠研讀古人的文章。
天的萬物得計算,都是從一開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數字,接著還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萬,一直變化下去,沒有止盡的時候。
[故事]
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後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代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後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
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裡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以了,於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
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五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註釋]
三才:為天才、地才、人才的總稱。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總稱綱:綱領、要領。
義:凡事合宜的意思。親:親切和睦。順:和順無爭。
[語譯]
三才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麼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電、雨、雪、風、霜、雲、霧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鳥、蟲、魚、獸的大地以及萬物之靈的人們。此外,三光照射著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麼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與人之間要維持良好的關係,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綱領,那就是君臣之間要講義理。父子之間要親睦夫妻之間則要和順,這樣國家才能充滿祥和安康的氣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係,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係,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
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時清楚莊王將他治罪。
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很自責地說:
“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
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繫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
幾年後,楚國與敵人作戰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們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註釋]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據。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語譯]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說的五行,古人認為天下的種種東西實在太複雜、太深奧了,使用五行來函蓋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間的相互關係,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數字一樣,十分複雜,但似乎也十分有條理。
古時候計時標記有兩種,一是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
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的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
“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佔了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