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經典故事

  有哪些經典故事是出自三字經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仁義禮智信

  這是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簡稱“五常”。“仁”者,對人寬厚有愛心;“義”者,為人正派,愛憎分明;“禮”者,行為端莊,彬彬有禮;“智”者,處事果斷周密;“信”者,誠實穩重講信譽。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罵的壞人。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道韞詠絮

  謝道韞***約376年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詠絮才的典故便出於此,後人多用“詠絮”稱讚女子善於吟詠的才華。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孫敬懸發

  “頭懸樑”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採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並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裡,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