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字經

  三字經該怎樣解讀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般不看《百家講壇》,哪怕是以前最火的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論語心得》;一百人心中有一百個林黛玉,只不過是一家之言而已。

  有天晚上,突然看見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錢文忠》,頓時被吸引住了。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中國曆來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向來用“仁 義 禮 智 信”作為人生的準則。不管是代表官方的儒家思想,還是代表非官方的道家思想,甚至後來的釋家思想***釋迦牟尼***無不在傳遞這一思想。

  可是為什麼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忘了這一切?最簡單的例子,有些人為了一些小事要動刀子;有些人連老人都不贍養了;有些人說十句話,沒有兩句是好聽的;小孩子要逼著讀書,考上大學還要父母千里迢迢去送;小偷,騙子滿大街。

  古時的人評價一個怎麼樣,大家看的是他的人品、人格、禮節、智慧、誠信;現在的社會有錢人就是“老大”,小孩子連最起碼的禮貌都沒有,該懂的東西不懂,不該懂的什麼都懂。昆明的公交車有種“愛心IC卡”,車上也有老人、小孩及其他不方便人專用座椅。可連是否讓坐這種話題竟然成為昆明資訊港論壇的熱門話題。有些年輕人還在論壇上發帖“你們老人家辛苦一輩子了,應該在家裡好好呆著享清福;現在的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上班要轉幾次公交車,還要拜託不要遲到,生怕被扣工資;你要出去玩不反對,但你為什麼偏偏都湊到這上下班高峰期來坐這公交車呢?”無語!

  韓國、日本的影視劇過多的做作表演,令許多國人很反感。但是影視作品裡表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特別是晚輩對長輩的尊重一直令我十分敬佩。聽去過韓國、日本的朋友講,這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如此。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拿到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仁 義 禮 智 信”的文化傳統傳到日本被日本發揚光大;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也被日本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日本茶道”。為什麼?

  看看連中國的國語“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卻在說“中國式的英語”的孩子,你就知道了。

  (二)

  暑期,我讀了一本由錢文忠教學所寫的解讀《三字經》,因為近期的品三國,論語心得的風行,因而我感到,此書只不外是一本跟風之作罷了。所以在我剛開啟這本書的時候,認為這必定會像一本實踐書籍一樣單調無味。然而當我真正看到這本書的內容的時候,我卻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吸引。我很驚奇,一本小小的三字經居然可能解讀出如斯的內涵,切實是令人讚歎。

  我們老是以為,三字經是古代的一本啟蒙讀物。所以,我們也只當他如連環畫,積木版哄哄小孩罷了,卻不知三字經卻能挖掘出我們做人,做事所應當遵守的道理跟方式。作者就充足發掘了這一點,從一本我們都看不上的小書裡挖掘出了2本讓我們驚喜,讓我們驚歎的道理,這確切是一個奇觀。

  實在,三字經之所以流行的起因是因為他的朗朗上口,而且語言非常的精煉。一句三字,僅用三字,就能夠告知我們這三個字所闡明的問題,所援用的故事,所論述的理論,由三個字寫三十字,三百字,哪怕是三千字都說明不清,我們常常說:稀釋的都是精華,那麼理解精髓也就需要精明的腦筋,廣博的常識。而作者應用淺易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從這三個字中,開展這當中所包括的意思,使讀者也能從這區區多少千字理解許很多多深入的大道理。而我們之前卻由於不屑於去與小孩同讀一本書而放過,這是如許可笑的一件事件。

  瀏覽三字經,頭腦須要高速執行。而閱讀解讀過的三字經,絕對會輕鬆良多。有時讀到好笑之處時,也會哈哈大笑。這樣,使咱們在輕鬆中懂得了這一情理。這不是比囫圇吞棗要有效的多嗎?要有利得多嗎?

  《三字經》是我國不可多得的一部經典啟蒙讀物。而《》卻讓更多人,更多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艱深化。文明不是用來嚇人的。要想讓我們理解文化,才幹真正起到了文化的作用,否則就是一團廢紙。所以,《》這本書起到了銜接文化的階梯,願這樣的書籍可以時常存在,願這樣的有志之士長盛不衰。

  (三)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在我校關於開展“學經典修思德 提修養 促發展”傳統文化學習活動中,我有幸錢文忠教授解讀的《三字經》很是受益,錢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借鑑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代,將積澱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鑑。

  錢文忠教授的見解很細緻,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後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麼多內容。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麼《三字經》便是幾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裡面盡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人人都曾聽說過沉船古老而又神祕的傳說,但卻無人去打撈。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裡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工作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也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使自己的技能越來越嫻熟,使自己的工作修為越來越完善。人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才可以有權利期盼收穫!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的學習,我更加明白了這個道理,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加強自我的學習,努力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