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的詩

  徐志摩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下面是小編帶來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詩的內容,歡迎閱讀!

  徐志摩的詩 《月下雷峰影片》原文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

  徐志摩的詩 《月下雷峰影片》賞析

  “三潭印月——我不愛什麼九曲,也不愛什麼三潭,我愛在月下看雷峰靜極了的影子——我見了那個,便不要性命。”徐志摩在《西湖記》中說的這段極情的話,自然是詩人話。然而正是詩人話,月下雷峰靜影所具有的夢幻效果就可想而知,雖然這其中更必然滲透了詩人隱祕的審美觀。

  然而要讓讀者都進入詩人這個審美世界,並非一種描述能夠做到。描述可以使人想象,卻不能使人徹底進入。詩所要做到的,便是帶領讀者去冒險、去沉醉,徹底投入。詩彷彿是另一個世界,有另一雙眼睛。“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這第一闋如果沒有“我送你”三個字,不亞於白開水一杯;藉助“我送你”的強制力,所有平淡無奇的句子被聚合。被突出的“雷峰影片”由於隱私性或個人色彩而變成一杯濃酒。第二闋則將這杯濃酒傳遞於對飲之中,使之飄散出了迷人的芬芳:“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至此,詩人將讀者完全醉入了他的“月下雷峰影片”裡。

  《月下雷峰影片》僅短短八句,其濃郁的詩意得力於卓越的構思手法。即詩人自我的切入。由於自我的切入,寫景不再成為複製或呈現,寫景即寫詩人之景——“完全的夢境。”在切入之時,現實的我抽身離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見了,個人的經歷、思想看不見了,閃耀於讀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體和光輝。整首詩的韻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正如《雪花的快樂》建築於“假如”這一脆弱的詞根,這首小詩的美學效果也是藉助“假如”而顯現。第一闋景物實寫和“我送你”的強制,由於有了“假如”的虛擬、緩和,使美妙的設想得以如鳥翅舒展、從而全詩明亮美好起來。

  《月下雷峰影片》既立體地呈現了自然美景,又夢幻地塑造了“另一個世界。”當詩人逃離現實而轉入語言創造,哪怕小小的詩行也可觸出靈魂的搏動。這首小詩所具有的盪船波心的音樂美,顯然得力於疊音詞的運用。《月下雷峰影片》尤如一曲優美小夜曲,望不見隔岸的琴絃,悠悠迴盪的琴音卻令人不忍離去。

  有關徐志摩語錄推薦:

  1*** 我羨慕那時的自己,還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徐志摩

  2*** 記憶的絲線就像一種咒語,在每個日升月落將我纏緊,它提醒我,不能忘記愛過的你,我是記得啊,我記得,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覺得愧疚,所以我和別人並肩行走,牽手都覺得沉重,我要怎樣,剪斷絲線,再不作繭自縛。--徐志摩

  3*** 愛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會因為憂傷而風情萬種。--徐志摩

  4*** 輕吟一句情話,執筆一副情畫。--徐志摩

  5*** 愛是一場催眠,醒來之後你被誰吸了靈。這就是為什麼愛過之後,總覺得不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愛的人總是掌靈者,去愛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總有一個人獻祭了靈魂,收穫了殘忍。--徐志摩

  6*** 愛像水墨青花,何懼剎那芳華。--徐志摩

  7*** 綻放一地情花,覆蓋一片青瓦。--徐志摩

  8*** 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回頭發現,你不見了,突然我亂了。

  9*** 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0*** 我將於茫茫人海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