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有結果嗎
範例和西施之間有過一段情,但國難當頭,應當捨棄兒女私情,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然而西施的歸宿也千古存疑,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上記載范蠡有三個兒子,他的小兒子是西施所生,是宋雲彬先生在他的《大男》中首先說的。《大男》演繹了《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對於范蠡晚年經商的一段經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明確寫道:“朱公居陶,生少子。”這個少子是陶朱公居住在陶地所生的兒子。要知道,范蠡到陶地,已經56歲左右了,他必有一位年青的妻子,否則不能生育,他必有第二任妻子。
這位少子的母親當為西施,這個小兒子是個紈褲子弟,有錢人的子女,西施長在吳宮,後為富商之婦,所以他們的孩子才能成為這樣的一個輕於錢財的人,與長男決不類同。
陶朱公少子在陶地已經長大了,而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陶朱公要小兒子去楚國看望並營救他。長子堅決要求去,說:“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就要自殺。
少子的母親西施只好無奈地說了:“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在長子與妻子的雙重勸慰下,派長子去楚救中子。但是,陶朱公說對了,長男沒能救出中子。
從長男對中子的關係來看,長子與中子是同母所生,少子生於陶是為西施所生。《吳越春秋》:“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越絕書》:“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吳地記***
西施完成滅吳復越之大業後,毅然地跟隨了同樣完成大業而不戀官場的范蠡而去,這是很自然的。《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還說:“范蠡既去,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之者,上天所殃。”范蠡離開越國,沒有很充分的時間,也沒有帶走自己的妻子。
到齊國,再到陶,范蠡當為五十有餘的人,而“朱公居陶,生少子。”***《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這個“少子”,當為西施所生。范蠡重感情,不會移情別戀,他離開越國時寫信勸文種離開,帶走為越國作出奉獻的西施,“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他的為人是很令人敬佩的。
中子未能救回,長男“竟持其弟喪歸”,回來以後,“其母及邑人盡哀之”,而陶朱公獨笑。說:“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長子從小跟著我,當時我很苦,生計很困難,長子能做到拋棄財物賄賂別人是不容易的。
而小兒子,生下來就看到我很有錢,乘好車,騎好馬,追逐狡兔,他那裡知道錢財從何而來。所以,他容易棄財,不會吝嗇,所以我早就知道長子去,其弟必死,這也用不著悲傷了。 范蠡的二兒子的死,對范蠡的精神打擊很大。
范蠡與西施
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但在歷史文獻中卻找不到蹤跡。專記越史的《國語·越語》、《越絕書》、《史記·越世家》以及《吳越春秋》、《史記·貨殖列傳》均不見范蠡與西施的戀愛關係。從史實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國三戶***河南南陽境內***,西施家住越國諸暨苧羅村,年輕時范蠡與西施都沒離開過家鄉,不可能有見面的機會,更不能成為情侶。范蠡入越後,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諸暨去見浣沙女西施。勾踐為了腐化吳王夫差獻美女西施、鄭旦於吳,此時范蠡有見到西施的機會,但范蠡也不會從中插上一腳,去和西施談戀愛。
關於是誰把西施獻給夫差的,史書記載不一。《越絕書》說是文種送去的,那麼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吳越春秋》說是范蠡送去的,然而在此國難當頭之際,范蠡只會敬佩西施為國獻身精神,不會有心思去和西施談戀愛。但小說戲劇為什麼把范蠡與西施的關係,描繪的那樣情意綿綿,溫情脈脈,難捨難分,甚至還說范蠡離越後,攜帶西施遨遊四海。可以認為這主要是文學家們對西施的同情,想給西施找一個理想的歸宿,而這個理想的歸宿,則非范蠡莫屬,但這隻能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據史書記載范蠡確實有一位夫人,生了三個男孩,但這位夫人絕不是西施,儘管我們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於同樣感情,我希望戲劇中范蠡與西施的情侶關係,永遠演下去,小說中的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永遠傳下去。
臧勵龠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設有“西施”條目,說“越王勾踐敗於會稽,范蠡取西施獻於吳王夫差。吳亡,復歸范蠡,從遊五湖,或雲吳亡,沉西施於江,以報鴟夷,未知孰是。”這是根據傳說而採取存疑態度。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胭脂湖地處沅江市西南,距城區約10公里,距益陽市25公里。相傳西施隨范蠡泛舟五湖時,見此處山清水秀,欣然沐浴而得名。胭脂湖象一個張開五指的巨大手掌,常年水域面積1430餘公頃,流域面積近90多平方公里,水質達國家1級標準。環湖丘崗桔、桃、茶、竹蔥鬱,赤紅色的湖岸線與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胭脂湖現已列入湖南省旅遊業十大水體景觀區之一,2002年5月被省旅遊局評定為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知青之家、沙灘泳場、農家樂、二龜拜美、晒羞坪。知青之家由湖南友華集團投資700多萬元,仿照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沅江時居住的農居新建,知青用品陳列室100多件陳列品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知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