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的將指的是誰
將相和是一個關於戰國時期趙國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藺相如是趙國的丞相,那將相和的將自然指的是趙國的戰國四大名將廉頗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戰國時期,齊國和秦國分別為東西方的兵強馬壯之國。秦國的秦始皇一直想統一六國,擴大自己的勢力,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韓國和趙國。秦始皇多次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大廉頗率領趙軍每每挫敗秦軍,使得秦國只能更改戰略方案。秦國和趙國於公元前285年講和。公元前283年,秦國和韓燕魏趙組成盟軍去攻打齊國,廉頗就是在那一戰中揚威立功,名聲大噪。廉頗班師後,被趙王拜為上卿。同年趙王得和氏璧,秦國提出以十五城池換和氏璧,趙國派經繆賢向惠文王推薦的舍人藺相如去秦國和秦王談判。藺相如最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而後藺相如又在趙王與親王的澠池之會中憑藉自己的大智大勇立下大功,趙王回國後立即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略高廉頗。廉頗是個習武之人,心中覺得對藺相如不服氣自然是要大大方方的發洩出來的。便處處與藺相如爭高下,四處揚言要給藺相如難堪,藺相如的寬容和長遠之見,讓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便立馬登門負荊請罪。
廉頗作為一個大,為人勇猛善戰,有膽有識。作為一個趙國的臣子忠心報國,知錯就改,真誠豪爽,和藺相如一起保衛趙國。是個名副其實的大丈夫。
將相和的故事
在戰國的時候,在趙國發生了一個將相和的故事。那麼,這個將相和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後。在秦國提出要與趙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的時候,藺相如作為使者去了秦國。他看出了秦王並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便使計將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只能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才得到了和氏璧。
在澠池之會上,秦趙兩王對峙,在藺相如的計謀之下,秦王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最終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因為藺相如屢建奇功,便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地位高於廉頗。
對於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頗不以為然,深感不服,便揚言說要是見到藺相如的話,他一定不給他臺階下。藺相如得知之後便稱病不再上朝,避免與廉頗見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選擇繞道走。對於藺相如的行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認為藺相如沒有必要這麼害怕廉頗。
而廉頗卻反問他們是廉頗厲害還是秦王厲害?那麼顯然是秦王厲害。所以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了。他這樣做只是不想因為他倆的不和讓秦王有機可趁,這是為了趙國而避廉頗。
廉頗得知之後,深知是自己不對,便將戰袍脫下,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自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
將相和三個故事
將相和由三個小故事組成,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是說戰國期間,趙國的國君得到了一塊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和氏璧”,又稱“荊虹”,是個絕世珍寶。秦國的秦始皇聽說後就非常想把和氏璧佔為己有,便想了個方法,派了個使者到趙國和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趙王交換和氏璧。趙王知道這是個陷阱,和氏璧一旦到秦始皇手裡肯定是一去不復返,躊躇之際。舍人藺相如經推薦,代表趙王出使秦國,並許諾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了秦國見秦王果然沒有用城換玉之意便以人玉俱焚來威脅秦王,最終為趙王保下了這塊和氏璧,安全回國。
澠池之會講述的是公元前279年秦王和趙惠王約在澠池***今在河南***見面會談。趙王不敢去,藺相如便主動請纓,鼓勵並陪同趙王一起去,秦王強迫趙王鼓瑟,並向趙王要城十五座,藺相如機智勇敢地也讓秦王擊矢並讓秦王用國來換趙國的城池,不僅保護了趙王的安危還讓趙王儲存了顏面。
負荊請罪講述的是澠池之會後,趙王回國很是歡喜,冊封藺相如為上卿。官位略高於廉頗,廉頗是征戰多年勞苦功高的老,竟還不如一個文弱書生,廉頗心中甚是不服氣,就老是想給藺相如難堪。藺相如對廉頗卻很客氣,也不和廉頗計較還總是躲著廉頗,忍讓廉頗。藺相如的門人以為藺相如怕廉頗,藺相如和門人說,自己不是懼怕廉頗,而是趙國現在軍事方面依仗廉頗,治國方面依靠自己,如果自己和廉頗被挑撥了,只會對趙國的安危造成威脅。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裡後,廉頗羞愧難當,便揹著荊條跪在藺相如門外請求藺相如的原諒,藺相如熱情地接待了廉頗,兩人共同守衛趙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