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後感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會教你領略教育人生的真諦。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在學校掀起閱讀高潮的時候,我很有幸讀了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人感到身為教師,身為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這本書主要通過列舉一些事例來講述養成教育,整本書共分8個章節分別從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內容、途徑、方法及學生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和思維習慣的培訓來闡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去實踐養成教育。讀完這本書感到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每個老師去讀的書,更讓我深深地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從小培養,並且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一方面說明培養學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影響著學生今後的發展,關係著他們一生。

  對於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人們有很多真知灼見:積千累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等等。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成功的重要性。正如這本書封面上這句話“首先我們養成了習慣,隨後習慣養出了我們!”是呀,回想自己的人生經歷,的確是這樣的。我有時經常會這樣說:“如果我從小把字寫好,今天就不回怕寫不好字了;如果我從小就養成認真的習慣,今天在工作中就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了;如果我……。”諸如此類的話很多,說這樣話的人也很多,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那麼多的坎坷、挫折,有那麼多讓人失意的事情呢?其實仔細想想也就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很多要改掉的壞毛病、壞習慣,如果我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那麼今天我們肯定不會再有這麼多讓我們感到失意的事情了,今天的我們也將都會是優秀的,我們的國家也將更加繁榮富強、更加美好。

  讀過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人受益終身!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和強化。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最平凡的點點滴滴做起。小事決定成功,現在我們家長和老師還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這樣要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也是難事!因為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長、成功的基礎。

  對於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書中給了很多妙招,書中一些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孩子寫作業馬虎怎麼辦”“孩子浪費東西怎麼辦”“孩子任性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專心怎麼辦”“孩子有不良的衛生習慣怎麼辦”……等等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平時在議論的學生常有的不良習慣,書中提到的例項以及解決方法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看書的時候我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機會再擔主科的話,我一定要用用這種方法,相信一定能有很大的成效。

  有句古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從兒時的習慣就可以推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所以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養成,也易於鞏固,不良的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面對學生,我們應該身正為範,學高為師,作為教師我們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是學生的榜樣。在學校裡要求學生講普通話,首先我們老師要講普通話,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我們老師要做到,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嬌慣,以為孩子小,吃飯穿衣都要幫著做,一些孩子會做的事情家長也幫著做,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沒有養成好的習慣,還滋長了他對父母的過分依賴,養成了他們不好的習慣。會造成這種後果其實是因為我們家長、老師的不放手,沒有給孩子創造養成好習慣的條件。一顆小樹,不經歷風雨怎會長大呢!何況這是每一個人應該且必須的行為習慣,所以在生活中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來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萊曾說:“播種思想,收割行動;播種行動,收割習慣;播種習慣,收割人格;播種人格,收割命運。”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為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裡,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為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篇二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本給眾多人的思想久遠而深刻影響的一本好書,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為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了兒童世界。”我相信,有這樣一本好書,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認真閱讀,一定會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孫老師的這一名著會激勵我們奮發向上,會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讀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使我更加體會到了書的魅力。孫老師的這部著作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了我,帶著我在各個章節中去明白育人的哲理。當你孤寂、彷徨時,孫雲曉老師的這本書絕不失為一劑良藥,讀上一兩節足以怡情。當你面對你的學生的頑皮、淘氣,對他們束手無策,感覺你獨處冰山雪嶺,你讀上兩個章節,興許會使你感到暖暖春意。讀孫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會教你領略教育人生的真諦。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為了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援,我們要特別重視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召開家長座談會,指導幫助家長,使家長向學校的教育觀念靠攏。

  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為此,我們一方面告訴孩子,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勵孩子告別不良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注重嚴格要求,強化訓練。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孩子認真寫字的習慣,每次安排寫字都要檢查孩子寫字的姿勢是否正確,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孫老師用了七個章節精闢論述了《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一主題。他以一個作家的細膩和敏銳,以一個文人的獨立思維,去深入地觀察相關的問題,去觀察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他的文章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極具文學性和人文性。他的這一著作對我們做教育工作者來說,有著反覆細讀和品味的價值。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第四章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絡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裡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是以良好的教育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形成健康的人格。還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能夠獲得精神的愉快,同時,生命的意義也在於人對社會的作用。”讀孫雲曉老師的著作正可以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快,把從中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去勾畫自己的教育人生。為自己所熱愛的教育這一神聖事業付出血汗並甘之如飴,我認為,那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相信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為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因為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鑑並因生而宜作改動,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為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啊!

  篇三

  為了完成一學期一篇的讀後感,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絡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裡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