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歷史文化

  朝鮮族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文化教育

  民族舞蹈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

  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屆時,各個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浩蕩的“農樂舞”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農樂舞”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即將參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

  《農樂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首先在“小鑼”不同節奏的敲擊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為《農樂舞》程式化的開場節目首先登場,緊隨其後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風臺”樂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轉動作進行各種隊形、佇列的變換與“疊羅漢”表演。

  隨著節目的的進行,舞蹈表演的藝術性也越發濃郁起來。多人表演的傳統《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參加的一種“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區分。男子表演以群舞為主,舞者在激烈而歡騰的鼓聲中奔跑、跳躍,充分顯示著男子的陽剛之氣。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獨舞,不但要表現多樣而嫻熟的擊鼓技巧,還要在“扁鼓”頻頻發出頓、挫有節,急、緩交錯鳴響下,舞出朝鮮女性剛柔並濟、瀟灑遒勁的舞姿。這兩類別具風格的《扁鼓舞》,總會不斷引來人們讚美的掌聲。

  現在雖然朝鮮族《長鼓舞》已被眾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卻誤認這個舞蹈只是朝鮮族的女子舞蹈。其實,民間中的《長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長鼓”是朝族樂器中,音色最優美和獨具特色的樂器之一。它體形碩長、細腰,兩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並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擊,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與特色。“長鼓”是樂器,同時也是倍受人們喜愛的舞具。在悠揚的伽椰琴伴奏下,她們右手持長約30公分的細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從左右鼓面敲擊出清脆、和諧而又不同鳴響的鼓聲。樂曲聲中,一隊身穿白色短衣淡紅色拽地長裙,胸前繫著“長鼓”的舞者,踏著淙淙泉水般的輕柔舞步流轉於舞臺。她們那鬆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蠟焰、動如垂柳地輕盈體態,如只只躍躍欲飛的白鶴悠然起舞,令人陶醉與神往。一段慢版之後,舞者抽出另一隻木質鼓槌,敲打出強烈而快速的節奏,舞蹈隨鼓樂進入狂放的急旋,矯健而奔放。每逢此時,沉醉於高潮中的表演者,便開始紛紛亮出顯示個人“鼓舞”技巧的“絕活”,把表演氣氛推向最高潮。

  《長鼓舞》後,接著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開始表演源於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單扇或雙扇進行擺置圖案和造型表演。接下來是假形類的舞蹈。 裝扮成具有美麗的長頸鶴頭和兩隻黑色雙翅的一群丹頂鶴,邁著輕盈而飄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飛《鶴舞》,為人們祈求著未來的吉祥與安寧。

  為《農樂舞》最後壓陣的男子《象帽舞》,是向來令人矚目和興奮激動的舞蹈。一個個身著節日彩服、頭戴盤有綵帶圓帽的男青年,先後表演處於站立、行走和支、轉於地面姿態下,用頭部將綵帶甩出水平、垂直、傾斜方位的圓弧。更有技藝高超者置身場地中央,表演著甩動長達20米綵帶的高難技巧。頓時,滿目的若干綵帶,似萬道霓虹橫空出世,若千條絲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掛“扁鼓”和“長鼓”的舞者再度登場,在綵帶的紛飛中再度起舞,作為《農樂舞》的終結。

  民族歌曲

  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常常是一人放歌,眾人隨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謠》、《阿里郎》、《諾多爾江邊》等,幾乎家喻戶曉,人人會唱。

  朝鮮族民間盛行歌舞,群眾能歌善舞,音樂別具一格,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歌詞樸實淳厚,曲調優美豐富,情緒熱烈歡快, 結構完整勻稱。以《桔梗謠》、《囑嘿呀》等民歌最為著名。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

  民族樂器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玄鶴琴、奚琴、雅箏、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餘種。

  長鼓:打擊樂器,亦稱“扙鼓”。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的朝鮮族地區。長約70釐米,鼓

  身木質呈圓筒形,鼓的兩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細小而中實。以鐵圈為框,系皮條或繩索,可以調整鼓的音高。演奏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敲擊鼓的另一面。兩手節奏交錯,技法豐富。在樂隊中,將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將鼓掛在身前。常用於聲樂和舞蹈的演奏。

  細篳篥***xì bì lì***:朝鮮族吹奏樂器。流行於朝鮮族聚居地區。用細竹管制成,長約25釐米,開有8個按音孔***前7後1***,哨長4釐米,雙簧。用於獨奏和民間歌舞的伴奏。它的裝飾性顫音很具有朝鮮族音樂的特色。

  伽倻琴:為朝鮮族傳統絃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它的形狀近似於漢族民樂器古箏。伽倻琴由共鳴箱、琴絃、琴碼三部分組成。共鳴箱長150釐米,寬25釐米、中間厚5釐米。質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製作。琴線用蠶絲製作。共13根弦,琴絃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絃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短蕭:朝鮮族吹奏樂器。朝鮮語稱“單掃”。流行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形制如漢族洞簫,短細,長約35釐米,傳統短蕭,上端開一吹孔,管身開五個按音孔,可吹奏五聲音階的曲調。解放後改革的短蕭,開七個按音孔,有的加鍵,並在吹孔與按音孔間加鑲銅插口,可演奏七聲音階的樂曲。音色柔和高亮。

  民族文學

  朝鮮民族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朝鮮族神話有《檀君神話》、《高朱蒙神話》、《樸赫居世神話》、《金首露王神話》、《昔脫解王神話》、《金閼智神話》、《創世記》、《史妹結婚》、《木道令與島女成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先門後門》、《帝釋歌》等。

  民間文學還有民謠、傳說、民譚***故事***、民間劇等多種形式。朝鮮族民間傳說有歷史傳說、人物傳說、地方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等。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的代表作品有《金達萊》、《百日紅》、和《三胎星》等。民譚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輕的大力士》、《紅松與人蔘》和《母子情深》等。這些故事在人物關係上,美與醜、善與惡的對比十分鮮明。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小說、詩歌等開始發展,詩歌和小說有《聞安重根報國讎事》、《感中國義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說《夢天》等。“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抗日武裝鬥爭的展開,朝鮮族文學得到蓬勃發展,流傳於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歌謠和戲劇,揭開了現代朝鮮族新文學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統一戰線歌》、話劇《血海之唱》等,為朝鮮族文學增加了抗日救亡鬥爭的新內容。這一時期短篇小說和詩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孫山》、《北斗星》、《五月的紅心》等。另外,民間文學的蒐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現代文學有金學鐵、鄭判龍等大家。

  民族體育

  朝鮮族人民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近年來大批朝鮮族移居沿海城市,在朝鮮族人口比較多北京和青島地區,每年甚至每個星期都有朝鮮族人自發組織的業餘足球比賽。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專案。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繫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盪鞦韆:也叫“打鞦韆”,是朝鮮族傳統體育專案,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專案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鞦韆蕩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樹杆,杆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

  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裡,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週。

  鐵連極:朝鮮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餘,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制範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甕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甕,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甕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民族教育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素有“教育之鄉”的美譽。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

  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國家重點,211工程院校***。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工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後合併成為新的延邊大學***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

  延邊一中是國家重點高中。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佈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民族建築 朝鮮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裡用木板隔成單間,各屋之間有門道相通。屋內設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嚴冬,室內也溫暖如春。

  朝鮮族民居多為山頂式的黑瓦白牆建築,除城鎮住宅有簡單的院牆外,農村通常不建院牆而和左鄰右舍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住房的平面多數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設外廊。內部佈局,主房間為居室,牛棚和儲存柴草雜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間與居室隔開。居室多少、大小可視需要,由推拉門分隔,比較靈活方便。居室內靠牆設推拉門壁櫥,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內顯得寬敞雅緻。家人和來客進門就上炕,鞋要脫在門口,以保持室內清潔。

  朝鮮族住房的構造,主要是木構架承重。地基用土墊起30釐米高的臺基,周邊再砌上石塊。外牆也是先立起木框架,兩面編織草繩或柳條,外抹泥漿,白灰罩面,中間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牆的。內隔牆多用雙面抹灰的板條牆。門窗為推拉式,門視窗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門窗不分,都可做出***,窗櫺豎向排列密,橫格間隔遠,再加門視窗狹長,使得本來低矮的房身給人以挺拔秀麗之感。屋頂多作成四坡式,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鋪稻草簾或柳樹枝條,上面抹泥,再覆蓋30—50釐米厚的稻草,最後用草繩編成網格,將整個屋頂包住,或用草簾逐層相搭接,將屋頂蓋滿,以防起風將稻草吹散。在城鎮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頂。瓦頂坡面略有曲線,簷頭四角和屋脊兩端向上翹起,瓦當和脊頭加簡單花飾,形成活潑明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