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教堂什麼時候建造的
柏林大教堂建造於1894年~1905年,位於德國柏林市博物館島東端,菩提樹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很多王室成員都長眠於此。
歷史介紹
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恩措倫***Haus Hohenzollern***王宮的一部分。室內1747年,在此基礎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又設計建造了一座巴羅克式風格的大教堂做為普魯士的宮廷教堂。
1822年它被卡爾·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
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教堂,作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與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抗衡。這座教堂始建於1894年,1905年建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親自參加了該教堂的開幕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直到1993年。
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2005年2月10日,為紀念柏林大教堂建成100週年,德國發行了一枚面值0.95歐元的紀念郵票。
基本內容
柏林大教堂原為霍恩措倫王室的宮廷大教堂,做為新教教堂同羅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應。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時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設計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舊的大教堂拆除之後,為霍恩措倫王族所建的宮廷及紀念教堂。不顧當時人們的反對,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願望,建起了一座裝飾華麗、帶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毀壞嚴重,1975年至1993年間得到了重新修復,但其原有裝飾進行了簡化。
教堂內部修飾富麗豪華,於同一時期由同樣的建築家Raschdorff設計。其中最創珍貴的是大選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國王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棺材價值連城。主聖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柏林大教堂巍然聳立在菩提樹下大街東頭。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內有霍恩索雷倫王室墓葬,大天井高達114米。
建立於1904年。墓室中有95個豪華石棺的大教堂在二戰和戰後都遭到嚴重的毀壞,後來於1993年才得以重新修復。
這是新教的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在它的穹頂下長眠著霍亨索倫家族的90多名成員。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堂內有老照片展,偶爾也有風琴演奏會。
建築風格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於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從建築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