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匈奴之戰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混戰割據了500多年,北方的遊牧名族也逐漸發展壯大,南下襲擾。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自然對來自北方的匈奴多加防範,雙方一場大戰勢必開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秦攻匈奴之戰背景原因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內地各族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為鄰,經常發生戰爭。由於各國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在北邊修長城並派軍隊戍守。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三十四年,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勢必對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這種威脅力,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鐵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個秦帝國而言都是無法避而不見的,要想保持帝國的強大和牢固,就必須對外來的威脅力量進行打擊。

  於是,秦帝國對匈奴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秦攻匈奴之戰的結局與影響

  蒙恬北伐匈奴的勝利,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隸主貴族對中原的搶掠,而且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在長期的交往和勞動中,不少匈奴人南遷中原,逐漸同秦人及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產,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迴歸線以南***,北據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此外,在北方擊退匈奴的同時,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還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修築了靈渠,對嶺南地區進行了開發,將該地區首次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而在西南地區,秦始皇開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至此,秦攻匈奴之戰,是秦帝國中央關於“天下版圖”南北擴張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系列征服戰爭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