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寓意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用畫家的手筆向人們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色彩斑斕的“湘西世界”。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清幽的田園

  《邊城》獨具地方特色,自然風物感性而迷人,在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湘西風俗長卷中,纖索悠悠的溪渡、依山憑水的小城、蒼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無不蘊蓄著蓊鬱的鄉土氣息。

  在這水邊小城,“走長路得住宿到橋邊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溼的。”生活其中充滿率真善良人性的人們,沐浴著溼潤,環境賦予這片土地以清雅和靈動,宛如本色天然的世外桃源。

  “風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洶湧的江水激發了邊城人的豪情,賽龍舟、對情歌、闖險灘,民俗的風情與自然的風光融為一體,清麗的家園就像膾炙人口的歌謠,幽遠而流長。

  :清純的人物

  美麗純潔、情竇初開的翠翠,滾滾江流中押船闖灘的天保,龍舟竟渡生龍火虎的儺送……《邊城》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個純淨自然、極富性情的人物形象,通過一群湘西兒女特有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如翠竹般執著的農村少女,她清秀溫婉,心地善良,“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在日益成熟的生命中,朦朧的情愛意識在心頭萌芽,母親的故事使她傾心,儺送的歌聲讓她神往,但卻因無以釋懷而內心充滿孤寂,只能在情歌和夢境裡感悟美好的愛情。李商隱說:“春心莫與華爭發,一寸鄉思一寸灰。”鮑照說:“兩相思,兩不知。”翠翠這樣一種沒法對人訴說的朦朧的表達,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煙雨晨昏。

  祖父是一位閱盡世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硬紮結實”,堅韌通達,因此在擺渡的職務上毫不兒戲,他把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寄託在對翠翠的關愛上,希冀排解孫女的淒涼迷茫,卻並不理解她的躁動情感,他盼望翠翠找到愛的歸宿,又擔心孫女重蹈她母親的悲劇,“覓渡,覓渡,渡何處?”他心頭充滿矛盾,並在無奈的孤獨裡頑強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最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走完了他一生的航程。

  天保兄弟同時愛著翠翠,天保以千百年來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求愛,後來又以複雜的心情退出角逐,顯露出敦厚持重的秉性。儺送借唱歌的風俗表達對翠翠的愛慕之情,因哥哥的死內疚地遠走他鄉,有纖塵未染的愛戀之心,也有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

  :清越的情歌

  《邊城》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讀來卻感人肺腑。在牽連的人事中,小說像一首清越的情歌,反覆吟唱的是人間至情的主旋律。

  翠翠的父母在對歌中相愛,她的父親“便是當地唱歌的第一號”,母親性情乖巧,性格強硬,他們的愛情美好純潔,卻為世俗不容,因此含恨殉情。父親“能用各種比喻解釋愛與憎的結子”,愛也可憐,恨也纏綿。

  作為父母真愛的結晶,翠翠的情感明淨澄澈。她對愛充滿了羞澀的幻想,父母的愛情故事在她心裡播下了愛的種子,她真正明白了愛情的含義,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儺送無法猜透她的情思,彼此相愛地兩人情愫不通,這樣導致的愛情悲劇令人嘆惋,也似乎比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更具遺憾意味。小說中留下的一句意味深長的結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感傷中留下一線希望,希望中更多的是感傷,牧歌終究是牧歌,現實是無情的存在。作者明知現實的無情,卻偏要在這無情的現實裡尋覓理想的人生,這也是小說令人感動的地方。